有一阵子,媒体、学界都在讨论一个在过去不大可能讨论的问题——保卫上海话。几乎所有倾向于“保卫”的人都指出这样一个事实:现在的上海孩子已经说不来或说不好上海话了。更有人援引上海戏曲界人士的话说:我们已经招不到能说纯正上海话的孩子了,比如沪剧、滑稽戏等剧种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局。
情况大抵如此。可那又怎么样呢?
我们承认方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既然是文化,就不可避免地面临产生、延伸、衍生、消亡等现象。换句话说,即使是某种文化现象消失了,是不是就意味着这种文化就彻底地死亡了?我以为应该不是这样的。比如,云南昭通这个地方,自成一个语言语音系统。现在,能够讲那里方言的人,尤其是不掺杂后来经过外来语渗透的古方言,恐怕不是很多。从使用者的绝对数量上看,这种语言差不多是“死”了,但这个“死”不等于说这个文化现象不存在了,我们就不需要加以研究了,著名学者姜亮夫先生不是用百万字的篇幅去研究它吗?一种语言的消亡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使用者萎缩了,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等,都可能导致它的灭亡。那么,应该把它怎样保卫起来?是要大家都去学呢,还是让当地人只说本地话而拒绝外来语比如普通话?看起来都不现实,因为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上海话要“保卫”,这是当然的事,因为它是文化嘛。但它同样面临着如何保卫的问题。事实上,最好的保卫就是使用。以前我们提倡说普通话(甚至要求在家里也说),现在宽松了,有人提出正式场合说普通话,非正式场合可以自由选择,不失为一条计策。但推广普通话工作是基本国策,有谁认为保卫上海话比推广普通话更为迫切呢?推广普通话和保卫上海话,难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上海的孩子说不好上海话,那是一定的,除非谁有本事让上海变成一个“语言特区”。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给上海话留下一定的存在空间而不是赶尽杀绝,早已被证明是比较明智的做法,它充分地显示出对于文化,尤其是地方文化的尊重。(www.xing528.com)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上海的孩子说怎样的上海话?纯正的,还是非纯正的?如果纯正的,那什么是纯正的上海话呢?沪剧的台词,还是市郊农民的口音?你不觉得沪剧中的台词“普通话化”够多了吗?如果是以市郊农民的口音为标准,那么,恐怕现在八九十岁的老上海说的上海话都是“蹩脚”的了。话再说得穿些,我们要孩子们说“标准的上海话”又有什么意义?难道所谓的“标准的上海话”最终会成为联合国的通用语不成?
最近听说有一篇用上海话写的文章入选学生的课外阅读文本,目的据说是要让学生了解上海话。你瞧,还真有这样较真的人!不过,经验告诉我:要用文字来准确地传达标准的上海话,从来没有成功过。所以,保卫上海话,只是我们的一种理想,可以说说,但千万别当回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