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底牌:小气与豪爽,哪个更好?

上海底牌:小气与豪爽,哪个更好?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前上海人被看作是小气的。上海人的小气和外地人的豪爽究竟哪个好?比方说上海人的小气,有时是指算得精细,物尽其用,不肯浪费半点资源;有时又是指过于抠门,对人之常情缺少必要的照顾。从这件很小的事情当中,大致可以看出上海人的某种“小气”。在上海努力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时候,这种潜在的“小气”,实际上要比经济上无端的斤斤计较更为有害,它所产生的最大的恶果,就是让感觉上海人缺少人文关怀,缺少热情。

上海底牌:小气与豪爽,哪个更好?

从前上海人被看作是小气的。所谓“小气”,就是任何事都要算一算,即精明。

上海人的小气和外地人的豪爽(换言之即“大气”)究竟哪个好?难说,实际上这里面大有讲究。比方说上海人的小气,有时是指算得精细,物尽其用,不肯浪费半点资源;有时又是指过于抠门,对人之常情缺少必要的照顾。又比方说外地人的大气,有时是说待人热情,出手大方;有时便指处事粗糙,挥霍无度,毫无计划。总之,无论小气还是大气,以偏概全自然不妥,抹杀区别也不够高明,还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好。

改革开放之后,上海人在待人接物上变得大气多了,外地人对于上海人的好感指数也在不断地上升,这当然是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结果,同时也是外地人在新形势下对上海人的理解趋于比较客观理性所致。不过,作为上海人,我们是否也得时常检点一下:我们被人家称道的比过去“大气”了,其中是否含有大手大脚的成分?是否还掩盖了不应有的小家子气?

上海人一向是谨小慎微的,这没有错,然而,有时上海人的“谨小慎微”却往往成为不通人情、不敢负责的小家子气的代名词。

前些日子,笔者一家参加某旅行社的欧洲游活动。按照外国领馆要求,孩子要获得签证,必须出具所在学校的一份准假信,内容包括姓名、出生日期、所在班级、放假日期和同意其随父母旅行,而且是须提供学校负责人签字的英文信。这在我们看来是莫名其妙的,然而这是人家的规矩,我们没有理由不加理睬。有知情者告知,这是外国人怕孩子因为旅游而放弃学业的必要措施。我感到人家的做法虽然繁琐,但颇富人性化,由衷佩服。让我无法料想的是,学校方面对此却非常对立,虽然表示完全可以理解,但操作上却毫不通融,除答应开具用中文撰写的标明暑假起讫外,其他一概不予方便。这样简单的事情居然没有办成,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www.xing528.com)

有个朋友指点说:“这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说穿了是不肯担肩胛。那回我的孩子也因为没开成证明而没成行。”

这有什么肩胛可担?难道写上“允许学生在父母的监护下赴欧旅游”就要承担法律责任?难道翻成英文的就有违规之嫌?难道让学生在没有父母监护下独自在家,学校方面倒是可以太平无事?无法想象!后来咨询有关人士得知,其实这种事,在有些学校根本不是问题,而且有关部门并无明文规定。

从这件很小的事情当中,大致可以看出上海人的某种“小气”。虽然也许不是全部,但这种“小气”并非孤立的现象,在许多机关、部门、行业等,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们往往以谨慎、稳健、规矩等为幌子,但说穿了,其实是内心深处一个冷漠的“不担肩胛,不惹麻烦”阴暗心理在作怪。

在上海努力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时候,这种潜在的“小气”,实际上要比经济上无端的斤斤计较更为有害,它所产生的最大的恶果,就是让感觉上海人缺少人文关怀,缺少热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严重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