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英国以及欧美国家进行的工业革命不同,中国因洋务运动而起的民族工业,其初衷并不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或者提高生活质量,而是出于不受和少受列强的侵凌和欺侮。从当时的治国方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以看出,当局者在国家不得不面临转型时刻流露出的那种患得患失、首鼠两端的心态。至于“用”,在科技方面实在不太足观,詹天佑的小发明算是顶级的了;制造业好像轰轰烈烈,但除了汉冶萍能炼几吨铁,江南制造局能出品几架低级机器,北洋水师引以为豪的“坚船利炮”,还不是从西方买来的?倒是生意上还有几处可圈可点的地方。比较有名的便是招商局的出现。
中国人在晚近,从不把“洋毛”放在眼里、目空一切,到谈“洋”色变、委曲求全,再到参与竞争、虎口夺粮,其实是经历了一段心灵和心理进化的过程。说起来,这也不是普遍现象,更多的是因为招商局的成功,才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我们有百年老店、百年老厂,却极少有百年公司,集团公司更是罕见。为什么?因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管理(包括人力资源、技术开发、营销方式等)。清季的中国企业基本上都做不到,做不好,最典型的便是汉冶萍公司。相比之下,招商局真的还算是当中的翘楚。
有一点可以证明的是,曾经引领风骚(创造了多项“第一”)的招商系的企业(主业如航运、金融、投资、地产等),在今天仍然是业界大鳄,这里面确有让人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探讨。只是,纵观中国近代民族产业发展史,像招商局这类企业太少了,于是未免有百年孤独之感。
关键词:招商局在上海(www.xing528.com)
相关背景:洋务运动初期,主事者认为中国遭受侵略乃是因为兵器不如人,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废弃弓箭,专精火器”,并以建立自己的军工企业,如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等,来制造自己的坚船利炮,达到与列强抗衡的目的。但经过近10年的探索,主事者又逐渐意识到,只有“富”才能“强”,富为强之基,富为强之本。于是洋务运动由“求强”向“求富”转变,由重“兵战”向重“商战”转变,由学习西方创办军工企业向学习西方创办工商企业转变,招商局就在这样一个转折点上诞生了。
当时,中国被动开放的直接后果是中国传统产业的生存受到极大冲击,而江海航运业则首当其冲,中国的航权丧失殆尽,特别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传统漕粮运输遭到毁灭性打击,这大大刺激了清政府最高层敏感的神经。
1872年12月26日(同治十一年),李鸿章不顾英国驻沪总领事的威胁和百般阻挠,坚持走漕粮海运改革之路,向朝廷奏请“设局招商”,试办中国现代轮运业,以求实现“自强求富、振兴工商、堵塞漏卮、挽回利权”。他没想到,仅三日内便获同治皇帝准奏!洋务运动转型后创办的第一家工商企业,也是中国近代创立的第一家民族工商企业轮船招商公局诞生了。而在选局址的问题上,招商局的创办者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上海。当时的上海已初具中国商业中心、航运中心雏形,作为中国新式航业代表的招商局选择在上海发展顺理成章。1873年1月17日(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招商局在上海正式开局,局址设在上海洋泾浜南永安街。淞沪巨商朱其昂成为招商局第一任总办。
■穿着中式服装的旅沪侨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