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金融业:助力本国工业发展的力量

上海金融业:助力本国工业发展的力量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业已为国际国内所公认。但充足的资金,使回流或者寻求投资方向成为可能,客观上也带动和激活了那些“失血”地区的经济生活,尽管这种对流不对称,甚至具有掠夺性质。中国资本的银行总行共有164家,各地分支行共有1332处。上海金融业能够有力量支持本国工业的发展,与当时银行业的资金来源充裕有密切的关联,而这些资金很多却是来自内地包括西部地区。

上海金融业:助力本国工业发展的力量

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业已为国际国内所公认。这种地位的形成,当然不是刻意求之一蹴而就,它和地缘政治地理经济有着莫大的关系。只要看一看历史学者对此的描述,就不难体味其中的必然性。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第一辑)》(2006年版),对于旧上海金融以及政治、社会、文化诸多方面,有着更多更细的描述,相信能使读者获得更直观更详赡的信息。此处不赘。

现在,标举或追求所谓“金融中心”的地方不少,中外皆有表征。其实,政府扶植是一回事,顺应经济规律的发展又是一回事。其根本,就在于一种经济形态的出现,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经济活动的收益率。任何经济活动都是趋利的,否则便不成为生意,即便担着“金融中心”的徽号,也是枉然。上海之所以成为金融中心,不仅在于它对资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还在于它非同一般的辐射能力——对于除上海之外的其他地区进行投资,以期获得增值回报。

不可否认的是,旧上海的金融业大量吸纳外来资金,造成了那些相对不发达地区资金的“失血”,加重了这些地区的经济衰败。但充足的资金,使回流或者寻求投资方向成为可能,客观上也带动和激活了那些“失血”地区的经济生活(此处仅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一例),尽管这种对流不对称,甚至具有掠夺性质。经济活动中的残酷性和缺少人文关怀,正是旧中国经济发展所不可避免的弊病之一。

迄今,上海仍然是热钱聚集的地方,自然还会出现那种“不对称”的资金对流现象。在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有必要深刻总结历史教训和经验。现在我们提出迅速发展中的上海,要更多地服务于全国,与上海以外地区进行合作、联动、互补,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步骤,也是上海在新时期获得的重大发展机遇。

关键词:老上海的金融业(www.xing528.com)

相关背景:1843年开埠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航运中心和商贸中心。据统计,19世纪80年代,上海已成为占全国对外贸易“货物成交”和“款项调拨”总量80%的贸易金融中心。中外金融机构也汇聚上海。据1936年的调查统计,外商在华银行“约有十余处,共计八十余单位。其中以设立在上海者为最多,计有二十余家……”中国资本的银行总行共有164家,各地分支行共有1332处。其中上海一地就有总行58家,约占总行总数35%;分支行124处,约占分支行总数9%。

中国近代工业兴起于上海、天津青岛等沿海城市,它们之所以成为主要的工业基地,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得益于金融业的帮助。据统计,截至1936年,中国银行业的全部工业放款与投资约为5.7亿元,占全部工业资产总额的31.87%。上海金融业能够有力量支持本国工业的发展,与当时银行业的资金来源充裕有密切的关联,而这些资金很多却是来自内地包括西部地区。

为什么原本资金短缺的内地,反而向东部沿海城市尤其是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输送资金?原因之一是国内市场商品流通结构和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另外,内地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促使很多资金流出,找寻较为安全的处所,辟有租界的沿海大城市是它们的首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