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与缝、动与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前者与后者,其依存关系显见。左与右,亦概莫能外。
左与右,通常被认为是激进和保守的象征,但以此观照“左联”,却无异于隔靴搔痒。“左联”的出现,固然是受了苏联的“拉普”(即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日本的“纳普”(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和“革命文学国际局”成立等影响,不可忽视的是,来自偏右的文学思潮和社会黑暗势力对于革命作家的挤压和攻击,也是促使“左联”成立的重要因素。看不到这一点,难免对于“左联”的认识和评估产生偏差。因为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社会矛盾加剧,文学直接切入社会生活成为一种可能和一种实际需要。同时,商业对于文学的渗透,也越来越明显。那些怀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的作家,为争取话语权和生存权而结成联盟,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左联”成员受到迫害、追捕乃至虐杀,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左联”作家的作品比起其他什么派更多壮怀激烈,完全是当时社会状况刺激的结果和映象。其实在欧洲,带有政治色彩的文学社团流派也不鲜见,比如十二月党人文学、民粹派文学、狂飙突进、青年德意志、宪章派文学等,它们在文学史中自占一席。
“左联”虽然确曾受过中国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也有过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倾向,创作上不乏较浓厚的小资意识及公式化、概念化等弱点,但以此来贬低“左联”的历史影响和作用则甚为不妥,毕竟“左联”还有像鲁迅那样的“清醒的现实主义”者,还有茅盾、丁玲、张天翼等人的小说,田汉、洪深、夏衍等人的剧作……他们以深具说服力的创作实绩,给“左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分和地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使之成为中国革命不可缺少的一翼。更重要的是,“左联”与左翼文学的余脉,贯穿到了20世纪下半叶。任何对其表现出的漫不经心,都会使现代文学史变得残缺不全。
“左联”成立之初,鲁迅曾提出四点意见:一、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二、战线应该扩大;三、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四、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目的为必要条件的。这些意见,就是在现在看来,还很正确很高明,可惜当时并没有引起“左联”领导层的重视,要不然,“左联”也许会是另一种模样了。
关键词:“左联”成立(www.xing528.com)
相关背景:1930年3月2日,在上海多伦路201弄2号中华艺术大学原址,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革命文学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正式成立。
“左联”设有党团(党的领导机构)、执行委员会和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下设大众文艺委员会、创作批评委员会、国际联络委员会、理论研究委员会、小说研究委员会、诗歌研究委员会、马克思理论研究委员会等7个委员会。上海总盟和各地分盟的成员先后约有580人。
“左联”成员中作家众多,作品琳琅满目,最负盛名的是鲁迅的杂文,瞿秋白的苏联文学翻译,田汉、洪深等人的戏剧,茅盾、丁玲、张天翼等人的小说,钱杏邨(阿英)、冯雪峰、胡风、周扬等人的评论,任钧、蒲风、田间等人的诗歌,夏衍、阳翰笙、凌鹤等人的电影文学剧本和影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