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8月1日,我们总要加以纪念。这不仅仅因为我们可以借此对那些为维护国家安全作出巨大贡献的军人表示敬意,我想,强化国民的国防观念,也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
毋庸讳言,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和平岁月,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一般人的国防观念确实淡薄了。这当然也是可以想象的。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认为强化国民的国防观念乃是多此一举。著名学者郑必坚曾发表谈话指出,中国实现和平崛起战略有“三大动力”(制度、科技、文化创新)和“三大保障”(人力资源、和谐的社会环境、国防建设),其中国防建设是实现和平崛起和完成统一的强大后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改进军事装备、推进新军事变革及增强国防实力,是完全必要的。我认为这是一种清醒的现实主义观点,很值得关注、咀嚼。
曾经有个时期,有关部门提出要在某地沿海地带建一条等级公路,此举引来一些专家的质疑,因为从方便物资运输的角度来说,这是很有价值的,但如果遇到战争,这条公路难免有被敌方利用的可能,反为敌方的长驱直入提供了方便。有个成语叫“太阿倒持”,说的就是这种尴尬状况。看来,在国防观念这个问题上,有糊涂人,也有明白人。
西欧一些小国,已经好多年没有经历战争风云了,但人家却有着上等的国防观念,他们从没忘记在和平时期进行战备的努力,从更新军备到模拟演习等,不厌其烦。相比之下,我们是否有点高枕无忧了?
而从中外战争史看,不设防的城市总是最容易受到打击、最容易陷落。用“空城计”来退兵,好比“二战”中波兰骑兵和德军的坦克较劲儿,玩笑开得忒大了。
所以,一个爱好和平的人,也是一个国防观念牢固的人,在今天,应该算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人。
相关背景:1936年10月,潘汉年从陕北抵沪,担任中共上海办事处主任。随后,李克农也来到上海,在福煦路多福里21号(今延安中路504弄21号)设红军驻沪办事处(对外称“李公馆”),秘密开展工作。(www.xing528.com)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根据抗战的新形势,在中共上海办事处、红军驻沪办事处的基础上,建立了公开的八路军驻沪办事处(简称“八办”)。其主要工作是:联合各阶层人士,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版《内地通讯》以及多种书刊,扩大宣传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营救被捕同志,安置出狱同志;联络江南抗日武装,采办八路军和新四军急需物资等。
“八办”第一任主任是李克农,他很快调往南京,由潘汉年接任。其机关系两楼两底的石库门房屋。另外,为便于向中共中央请示汇报,在同孚路(今石门一路)同孚里设电台;又因编印宣传刊物的需要,在望志路(今兴业路)办起一个印刷所。
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除租界外),“八办”迁至法租界萨坡赛路(今淡水路)274号,转入半公开和地下活动,一直坚持到1939年底。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中共中央东南局(不久合并于中原局,组成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为便于从上海输送人员到根据地,在同年3月秘密建立新四军驻沪办事处(简称“新办”)。
“新办”由杨斌担任主任。其机关前期设于法租界巨籁达路(今巨鹿路)251号张达平租的亭子间。此系三层街面房屋,后门弄堂称圣达里,通向圣母院路(今瑞金一路);后期迁至甘世东路(今嘉善路)兴顺里15号李子明家中,此系石库门房屋,所在弄堂为同雷米路(今永康路)兴顺里,也称兴顺东里。另外,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龙门戏院隔壁、吕班路(今重庆南路)震旦大学附近开了烟杂店做联络点,并为方便向根据地运送物资而办起一个报关行。
在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帮助下,“新办”开辟了去苏北、淮南的地下交通线。从1941年春至第二年秋,交通员陆续安全护送近1700人,还为根据地购置了电台设备、教学用具、无缝钢管、医疗器械、药品和有关书刊等。
1942年底,因“新办”已完成使命,加之环境日益险恶,党组织决定撤销该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