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神甫路,一条带着殖民色彩的马路。在这条马路上有家广慈医院,充盈着教会色彩。这一切,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了变化:金神甫路变身为瑞金路;广慈医院变身为瑞金医院。而瑞金,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因为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的诞生地而享大名,如今它的名字被用在了这样一条马路、这样一家医院上面,是否有脱胎换骨的意味?无论世事如何沧桑变化,有一种人文精神在这家医院薪火相传,无法改变,那就是“救死扶伤”。这是医学最低也是最高的目标。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弃医从文的志士仁人不在少数,孙中山、鲁迅、郭沫若……他们可算得是中国人之“灵魂工程师”。然而,中国人的肉体同样需要拯救,没有那些鲜活的血肉之躯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上劳作,又如何描绘出锦绣河山?我们的医务工作者,不正是那样一群“人体工程师”吗?他们理所应当受到社会的尊敬,尤其在当下医生的经济待遇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
现在,上海人说“去瑞金”,不存在语义含混分歧的语言现象,就是指“去瑞金医院”。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境界。好比,倘若想在北京泡吧,你对出租车司机说“去南锣鼓巷”,司机一准把车停在那儿的某家酒吧门口。因为这条胡同已经成了“酒吧”的象征。而要让大众形成这样的一种共识,不把这篇“文章”做足、做出品牌、做出品格、做出一定的体量,又谈何容易?所以,能把“瑞金医院”从“广慈医院”的投影中走出来,能把“瑞金医院”铸成“瑞金”的简称,其中包含着全体医务工作者多少智慧和辛劳!“瑞金”,在上海人的心目中,很多时候就是生命最后的希望。
人们有理由为瑞金医院贡献了一大批杰出人物而欢欣鼓舞,但我们更要记住那些每天和无数愁眉苦脸的病家作着零距离交流、默默无闻的白衣天使,是他们年复一年、永不厌倦地动用灵巧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给绝望的病人以生活的信心和生命的尊严,从而使瑞金的口碑重于所有已经耸立或即将耸立起来的丰碑。
关键词:百年广慈 瑞金医院
相关背景:20世纪初,天主教江南教区主教姚宗李(法籍)为了扩大天主教的影响,在上海法租界金神甫路(今瑞金二路)东侧购买了165亩土地,用于开办医院。1906年开始筹建,首期工程建造了四幢2层西式砖木结构房,一幢供修女用,一幢供职工用,两幢供病人用。病房下层设40张病床,分布于各室;2楼为特别室,设病床15张。姚宗李将医院委托天主教仁爱会管理。1907年10月13日举行了开院典礼,取名“广慈医院”,在教会内部则称为“圣玛利亚医院”。(www.xing528.com)
从建院第二年起医院陆续增建了病房。至1932年医院成立25周年时,病床已经增至500张,设有特等病房,专供法国在华高级官员用;传教士病房;男女头等、二等病房、平民病房,以及产科病房和隔离病房。此外还设有法国海陆空军人转备病房,安南(越南)巡捕专备病房和“罪犯病房”。
20世纪30年代中期,医院进一步扩建,拟建了两幢5层病房大楼。由于日军侵占上海,该项目历时数年才完工。但启用不久后,于1941年被日军强行占领,作为他们的野战医院。1945年日军投降,敌占病房归还医院,用于开设内科和外科普通病房,同时中心手术室、护士学校等也设在其中。
至1949年,广慈医院病床已经达到780张,全院共有医生50多名,完成了学科齐备的综合医院的规模始建,逐步踏入国内一流医院之列,并成为当时远东规模最大的医院。
1966年,广慈医院更名为“东方红医院”,1972年,又更名为瑞金医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