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底牌:弄堂春秋,探寻纯粹的上海味

上海底牌:弄堂春秋,探寻纯粹的上海味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弄堂是上海开埠后诞生的“怪胎”。我喜欢在老弄堂行走,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空间,你才能呼吸到一种纯粹的“上海味”。五方杂处,已经不是上海里弄的特质了。这样的弄堂时时在提示我们,所谓地缘文化,是一种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的积淀。然而,这种纯粹的“上海味”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动迁和改造,正在把弄堂变成冷冰冰的钢筋水泥丛林。不错,外滩、东方明珠、新天地等或许可以作为上海的地标,倘若要说上海的象征,我想应该是弄堂。

上海底牌:弄堂春秋,探寻纯粹的上海味

每天上下班,我总是要从一条打通了南京西路和威海路的老弄堂里穿行。

其实,另有一条“康庄大道”可供选择。有人在精确地度量之后婉转指点我:“你走的路线不经济。”可我执迷不悟,原因,只有一条:喜欢!

我喜欢老弄堂里散发出的气息。那种气息,相信可以让所有曾经住过弄堂房子的人产生错觉:时光倒流?窗户里飘逸出的,不光是心向往之的饭菜香味:本帮、苏锡或者宁绍的,还有断断续续的吴侬软语,即便是那大嗓咋呼的苏北调、石骨铁硬的宁波腔,谁说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官方语言”(那时里弄内喊“大扫除”“开会”者多操此类方言)?至于老人背手负暄的聚谈,小孩拆天拆地的喧嚷,亭子间嫂嫂阴阴的碎语,隔壁爷叔吃饱老酒的牛皮……是每条弄堂的常景。虽然只是短短2分钟的路程,它予人的影像刺激,是那些没能“曾经沧海”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广大的亲切,淡淡的温暖,简单的乐观,抑或尴尬的热闹,隐晦的苦涩,如果说弄堂有什么魅力的话,大概就是如此了。现在住在独门独户公寓里的人们,很难体味到这些元素杂糅混合的妙处。

弄堂是上海开埠后诞生的“怪胎”。当初的外国殖民者为了便于管理那些因躲避太平天国运动战火而移入租界的中国难民,在指定的地块上兴建大批兵营式联立成行的集体住宅。不料这些综合了东西方居住特色的住宅,因为契合新兴市民群体的实际需求,很快发展成为上海房地产业的主力产品。然而它却是一个矛盾体,亲切与隐秘,互动和嘈杂……无可调和。鲁迅当年对于弄堂的“热闹”颇多腹诽,然而,撇清了那种“热闹”,还会有《阿金》这样的杰作问世吗?

我喜欢在老弄堂行走,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空间,你才能呼吸到一种纯粹的“上海味”。五方杂处,已经不是上海里弄的特质了。这样的弄堂时时在提示我们,所谓地缘文化,是一种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的积淀。然而,这种纯粹的“上海味”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动迁和改造,正在把弄堂变成冷冰冰的钢筋水泥丛林。

不错,外滩、东方明珠、新天地等或许可以作为上海的地标,倘若要说上海的象征,我想应该是弄堂。因为它不只是有历史,还蕴含着文化——地域特征鲜明而又不可替代和复制的文化。“正在消失的,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这句话,正好为我的说法作了注解。(www.xing528.com)

关键词:上海弄堂 万宜坊

相关背景:万宜坊(今重庆南路205弄),地近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和顾家宅公园(今复兴公园),闹中取静。法商万国储蓄会投资,1928年始建,1930年建成。占地面积1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500平方米。新式里弄住宅,属法租界精心设计的上等住宅小区。五纵二横的街坊道路,将90幢假四层连体楼宇分成四行八段,整齐明快。高敞的客堂、明亮的采光、上乘的设施等都给人一种舒适和特别的安全感。当然,入住这里要有相当的实力。20世纪30年代初,整楼的顶费是25~28根大条。所以,顶楼者多是富商、中高级官员和事业有成的高级知识分子。

在最早的居民中就有蒋光慈和阿英。他们都是“太阳社”和“左联”的发起人。1930年6月,两人同时看中38号,便分住了三楼和二楼。

丁玲与胡也频也在同年五六月间入住60号。在这里,丁玲生下了儿子。

除一度赴美外,邹韬奋在54号实足住了4年,算是住得比较长的一位文化名人。除此,大同大学创办人与教务长、数学家胡敦复住13号;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顾翼东住72号;上海无线电工程学校校长方晃东住71号;近代中国最大民营造船企业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创始人朱志尧住41号;沪上最大瓷器店秦祥兴老板秦润生住85—86号;中国最大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创办人之一鲍咸昌住60号;著名老字号胡开文老板胡洪开住23号;德州兵工厂厂长王肃亮住11号;《密勒氏评论报》编辑顾廷凤住17号;苏州名中医张尔海住22号;作家张天翼也在80多号的亭子间住过;当过驻日参赞和鄂赣两省学台的前清翰林王同愈住在92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