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城隍庙: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商业荟萃

上海城隍庙: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商业荟萃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我们把“上海的城隍庙”做成“城隍庙的上海”这个概念,也就不负上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了。1909年出版的《上海指南》就已将城隍庙作为上海县城商业的荟萃之所。而从明清《上海县志》来看,历史上的城隍庙商品,除上海特产金鱼、蛇、蟋蟀、天竹、水仙等外,还有专属于老庙的象牙雕刻品、笺对、肺露、素面和酒酿等。城隍庙是上海岁时年节活动最大的承办地。

上海城隍庙: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商业荟萃

如果我们作一个随机调查,请大家说出一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字,上海会不会进入人们的视线?我想大多数人可能不会。这倒不是他们缺少历史感,恰恰相反,他们只是被常识所误导了,以为像上海那样开埠至今只有一个半世纪的城市,要和西安那样的古城相提并论,未免底气不足。事实上,上海就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而且还是第二批入选的(1986年)!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首先当然要有历史记载,由于开埠时间短,记载相对贫弱可以想象,这也是“底气不足”的指征;其次是历史遗存,都说上海的地面和地下文物稀少,确实如此,因此历史厚重感欠缺,是其“软肋”。但是,我以为,定义“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是看一座城市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历史性作用和形成的历史性地位。按照这种思辨逻辑,上海的入选是毫无愧色的,它在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上的作用可以证明这一点。还有一点常常被人忽视,那就是历史遗存问题,虽然近年来上海地区不断有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物发现,由于体量和观赏性稍逊,基本上没能形成有效的文化标志,但上海的豫园及城隍庙一带,完全能够担当“历史文化”的重任。

按照市俗观点,豫园及城隍庙周边地区,应该是上海之“老”和“旧”的麇集地,是代表、是象征。我觉得这是名实相副的。豫园是有年份的名园,其精致程度和营造学价值一点也不亚于苏州园林。城隍庙一带的街坊,古意斑斓,自然流畅,全无生硬的感觉,所谓思古之幽情,完全可以在此激发。我的一点杞忧是,在这里,人和环境如何相融。说到底,是怎样把它变得更文化一点。这个区域应该成为上海及全国、全世界人民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而不是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因此,那种将它变成首饰重镇、时装中心的企图绝对是不合时宜的。如果我们把“上海的城隍庙”做成“城隍庙的上海”这个概念,也就不负上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了。

关键词:老城隍庙(www.xing528.com)

相关背景:城隍庙是早期上海同业公所的汇集地。据碑刻资料显示,早在康熙年间,沪地布业就以豫园得月楼为议事场所。从乾隆同治年间,包括青蓝布业、肉庄业、钱业、京货帽业、饼豆业、花糖洋货业等在内的16家同业公所先后入驻庙园。庙园内的茶馆也成了各类公所的延伸空间,每日清晨,布、豆、钱、糖等业的商贸经纪人乃至房地产掮客进出茶楼。1909年出版的《上海指南》就已将城隍庙作为上海县城商业的荟萃之所。每月初十、二十、三十及周日,大殿前的东楼茶馆另开“鸟会”,楼外遍悬鸽笼,任人观赏买卖。

早在1845年,素以酒酿圆子闻名的老松盛便在庙园创建。10年后,朱品斋和永生堂梨膏糖店也相继诞生。而从明清《上海县志》来看,历史上的城隍庙商品,除上海特产金鱼、蛇、蟋蟀、天竹、水仙等外,还有专属于老庙的象牙雕刻品、笺对、肺露、素面和酒酿等。民国成立后,素以生产玩具、顾绣、乐器、古董、文具等手工艺品闻名的城隍庙左右街弄成为“国货”的集中作坊,城隍庙自然成了这些手工艺品集中展示的橱窗,而翻开当时的“邑庙食谱”,桂花橄榄、六香豆、糖粥、米花糖、油豆腐、酒酿圆子、平望面筋、糖炒栗子、徽州饼等小吃

城隍庙是上海岁时年节活动最大的承办地。除一年三次的城隍出巡和一年一度的神诞,春节元宵的城隍庙同样热闹非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