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明星刘晓庆出演话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引起不少老上海人对从前百乐门舞厅的联想。据说,美容界大鳄郑明明女士在刘晓庆排戏之隙,硬拉这位“大婶级”的艺界名人到现在的百乐门体验生活。
郑女士此举绝对正确。试想,一个对旧上海顶级舞厅毫无认识的艺人,哪能将见多识广、八面玲珑的红舞女演绎得出神入化?当初另一位影星潘虹拍摄《最后的贵族》一片,就因为一场交谊舞跳得生硬不到位,被影迷指为“最后的假贵族”,多蒙酷评。
情况就是这样。出入于华懋饭店、毕卡地公寓、百乐门舞厅,大抵可以被定义为旧上海奢华生活的象征。再现旧上海那种纸醉金迷的摩登场面,而无视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件存在,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即使像多年以前热播的《上海滩》这样一部没有在本地实拍过一个镜头的“伪作”,还时不时地让主人说点“去百乐门”“住霞飞路”那样的话,用来博取观众的认同。
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建筑史》,把百乐门、百老汇大厦等看作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建筑活动开始向现代建筑的趋势转变”,但它还是不得不承认百乐门舞厅等“已经是很地道的现代建筑了”,它们“对中国建筑师的创作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这种现代建筑相对应,当然也是由“帝国主义”带来的现代娱乐业,在这时的上海达到了全面开花的程度。到大光明看电影,到国际饭店吃西餐,到百乐门跳舞……成了时髦和奢华的表征,而百乐门舞厅更因一个带有殖民色彩和颓废倾向的名字,被理所当然地标签为奢华堕落的代名词。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舞厅这种交际娱乐场所,总要比“长三堂子”、赌场要高明一点,虽然它并非当时中国人生活的必需品。
娱乐作为一种产业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共识,但我们同时必须看到,它还是一种社会的润滑剂。娱乐对于调整人们的生活情绪和相互关系等,有着较大的作用,不过,它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作用则很有限。百乐门也不是百变金刚。有一点是清楚的,旧时的百乐门很容易被人想象为乱七八糟之所,而事实上它并非就是藏污纳垢之地。对消费者来说,它是销金窟;对经营者来说,它是点钞机。如此而已。
从百乐门到红都,从红都再到百乐门,看起来好像是文字或意念的转换,实际上,它正是人们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现实的体现。(www.xing528.com)
关键词:百乐门舞厅
相关背景:1932年,上海西区静安寺附近,建起了一栋漂亮的现代建筑。大楼高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顶设计为圆柱状的梯形塔楼,周围层层围以霓虹灯灯柱。楼的左右两翼,安置了从楼顶直贯底层的流线型灯柱,入夜时分,整栋大楼像个通体透明的水晶宫一样,几里地外就能看到它的身姿。这就是当年上海滩最负盛名的豪华舞厅——百乐门。
百乐门的全称叫“百乐门大饭店舞厅”(4楼以下是舞厅,4楼以上是旅馆),创办人是浙江南浔巨富顾联承。
百乐门以先进豪华的设施著称,曾被誉为“东方第一乐府”。位于二楼的大舞池有500余平方米,灯光可以自由调节,地板用汽车钢板支托,具有很好的弹性,故称弹簧地板。三楼还有一个可供四五对舞伴跳舞的小型玻璃舞池。这个小舞池是个巨大的半圆,从大舞池的天花板下优雅地伸出来。因为它的地板是用两寸厚的玻璃铺成的,玻璃底下又安装了灯光设施,令舞者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在十里洋场独树一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