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时间更古老的东西?是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还是埃及的金字塔?可以说,都不是。时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使有价值的东西丧失它的价值,同时也能使没有价值的东西变得有价值起来。
我们对某种物件进行价值判断,主要是看它蕴涵了多少能体现人类文明进化的信息,以及它对于现实社会的人们提供了多少想象空间。正因如此,怀旧,成了现代人建构心灵家园的暗器。所以,一个简单的事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地不简单起来:用唐代的茶杯喝茶,用宋代的笔墨写字,坐在徐渭坐过的椅子上,弹着贝多芬弹过的钢琴……人们觉得是一种享受,一种幸运,一种荣耀。这就是文化的魅惑,这也是时间对我们最大的馈赠。
凭借时间的力量,我们幸运地读到了司汤达的小说、听到了柏辽兹的音乐、看到了凡高的油画以及用到了爱因斯坦的理论,而在先前,这些人类真正的精英的思想,并不被人们看好。
历史常常就用这样的方式考验着人的心智、良知和眼光。有的人在时间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有的人则成了智慧的象征。
上海音乐厅的历史变迁,至少说明在此时,本地文化当中尊重历史、注重文化的特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上海音乐厅没有因为那个“大剧院”而被湮灭,也没有因为城市改造而成为第二个长江剧场(原卡尔登剧场)。我们有理由为之欣慰。
犹记“文革”当中,第一次去音乐厅,它给我的感官刺激,竟是一部全国人民都熟悉的科教片——《泥石流》!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很滑稽,这很像是用一只商代青铜器去盛油豆腐细粉汤。不知是奢侈还是愚昧?历史的发展,在这个时候戏剧性地拐了个弯。
二十多年前的一个晚上,我第一次正儿八经听的一场音乐会,是由黄贻钧指挥的交响音乐会。黄先生优雅的风度让我着迷,尤其是他指挥的马勒《第一交响曲》,向我开启了一扇“古典之门”。至今,那结尾时几记锣鼓和一个戛然出现的休止,然后又是一个暴风骤雨般的收束,仍铭刻在心灵深处。这场音乐会,让我从此爱上了马勒,爱上了古典音乐。我想,我们之所以时时怀想上海音乐厅,不仅仅因为它有历史的长度,有文化的厚度,更主要的是它有容纳所有爱乐者的宽度。难道不是这样吗?(www.xing528.com)
关键词:上海音乐厅
相关背景: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一些留洋回来的文人、商人等发现,在繁华的大上海竟然找不到一家具备国际水准的电影院,于是多方集资,以联怡公司的名义于1929年投资建造,1930年建成竣工,命名为南京大戏院。开业首映的是美国歌舞片《百老汇》,盛况热烈,一时成为沪上的一大新闻。
在建造南京大戏院时,作为家庭马戏班的老板,郎德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股东,他提出的条件是大戏院的舞台要造得能适合他班子的演出,所以,当初南京大戏院的舞台造得既小又浅,乐池也不大,完全满足了郎德山的要求。
设计师则是中国人范文照。范文照系广东顺德人,1918年由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主修建筑设计,1922年学成回国,1923年在上海的四川北路开设“范文照设计事务所”。除南京大戏院,他还先后设计了上海、丽都、沪光、美琪等5家剧院,当然,南京大戏院的名声似乎更响。这是一座具有西洋古典风格的戏院,建筑装饰多变而富有层次,色调淡雅,古典柱子与门楣的搭配和谐,匀称而又雅致,使人产生一种节奏与旋律的感觉,正所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可以说,南京大戏院是中国设计师设计的西方古典式建筑的一个成功的范例。范文照除了设计了5家剧院外,还曾获中山陵设计二等奖、广州中山纪念堂设计三等奖。他的作品还有上海青年会宾馆、南京原铁道部大楼、励志社等。
南京大戏院从建成的1930年至1950年,基本上以放映电影尤其是欧美电影为主。1950年,经过公私合营,南京大戏院更名为北京电影院。那时,国内的音乐教育已走上了正轨,各种音乐演出活动也日趋频繁。但是,偌大的上海,却没有一座专门演出音乐会的场所。有关领导和专家经多方查检后,发现还是北京电影院的音响效果最好,最符合专业音乐厅的要求,于是对其进行了一次重大的设备整修,拓展了舞台的深度,使之基本能满足中小型交响乐队、合唱队的演出要求。于是从1959年起,北京电影院正式改名为上海音乐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