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中,中外艺术史上,有广泛群众基础、有艺术独创性、有强大生命力的艺术团体,大多是“民营”的。不要看有些艺术团体标榜“皇家”或“某国”,其实什九姓“民”。我们大约知道,关汉卿并不是那个时代“吃皇粮”的“公务员”;贾仲明《录鬼簿》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说明他身上的“民营”色彩;梅家(梅兰芳父祖)都曾被“御用”过,受了恩宠,但最终还脱不了“卖艺”的性质;像“孤岛”时著名的“苦干剧团”,更是毫无官方背景、没有政府投资的“群众团体”。莎士比亚是走江湖的艺人,还是剧团的股东;斯坦尼斯拉夫和丹钦科创办莫斯科艺术剧院,听上去来头很大,其实不是“事业编制”,也不拿沙皇的津贴;至于美国的好莱坞、百老汇,更与政府无涉。
我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在体制内运作的艺术社团,而是想揭示这样的一个事实:强调艺术创造的独立性、提高效率、增强市场的敏感性和灵活性,“非公”性质的艺术营销机构有相当的优势。
实际上,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艺术创造要求个性突出。没有个性,艺术就缺少了发展动力。证诸世界艺术史,大致如此。当拿破仑、沙皇、亨利世家、威廉大帝或者慈禧太后等巨公染指或干预艺术创作的时候,就是艺术失去真诚和活力甚至走向末路的时候。
所以,像厉家班那样以家族为基本单位或集纳志同道合者进行艺术创作和营销活动,不仅在从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成为了主要形式,在今天乃至今后,也是一种有生命力、有前途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厉家班在上海
相关背景:厉彦芝生于1896年,是当时旗军管马营管事普惠的第三子。和许多当时的旗人子弟一样,厉彦芝在读书、跑马、射箭等旗人子弟必修的功课以外,对当时风靡九城的京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顾家庭反对,11岁的时候,私下随着票友春子芝学习京剧。12岁的时候,又正式拜当时著名的老旦罗福山为师,专攻老旦,进步很快。
民国3年,18岁的厉彦芝进入变声期,他作出了一个果断的选择:放弃演唱,拜在董凤年名下,专学操琴。1917年,厉彦芝来到上海,相继为高三奎、刘天红、金少山等人操琴。成为当时沪上有名的青年琴师。(www.xing528.com)
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闸北区蒙古路上坐落着一座以上演机关布景戏而闻名的更新舞台。这个舞台的经理,就是当时在上海有“布景大王”之称的周筱卿。更新舞台虽然以机关布景取胜,但周筱卿对于演员阵容的搭配也比较注意。1928年,他遇到了定居上海的厉彦芝。很快,厉彦芝就以精湛的伴奏技艺和出色的组织能力,为周筱卿所赏识,担任了更新舞台的后台经理兼主要伴奏琴师。同时他的太太韩凤奎也在更新舞台挂二牌。
1930年5月,周筱卿的更新舞台推出了机关布景新戏《西游记》。这出戏有一个独到之处,就是由班中艺人的子女,在演出中扮演小猴和云童。
当时,聚集在更新舞台的戏班演员的孩子,大的不过十来岁,小的也只有五六岁,除了厉彦芝的几个子女以外,还有陈嘉祥的儿子鸿瑞、老旦苗心如之女苗紫云等二十几个孩子。这些孩子随班学习,一般都掌握了三四出折子戏,以后基本上都成了厉家班的学员。
厉彦芝开始授徒,是在1935年的四五月间。当时,为了让更新子弟们接受正规的教育,也为了不让孩子们在外出演出期间耽误练功学戏,厉彦芝接受了朋友的建议,正式决定成立科班。
1936年,丽歌唱片公司推出厉家班神童唱片时,把厉家班与北京著名京剧科班“富连成”并称。同时报刊也有撰文,称之为“南方富连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