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那些节妇,大多不识字,她们从哪里得到儒家传统的贞洁观念并以它作为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呢?
好多年之前,清园老人就对此进行了思考。他虽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我们不难看出在他的视线之内,作为一种传媒手段的京戏,对人的教化和影响是至深的。也因此,社会批评家给予影响广泛的京剧以足够的关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说到京戏,近百年来无法绕过的是梅兰芳这位近现代中国娱乐界的顶尖人物,他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巨人。几年前某个著名网站举办过一次评选20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名人的活动,梅兰芳占了一席,而且这一席占得相当扎实。网上评选的自由度非常高,价值取向多元而广泛。虽然与梅兰芳仅一字之差的梅艳芳的入围让一些有责任感的文化人感到不爽,但个人意愿和集体无意识的交结,在这上面有着充分的表达。
世界级的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曾说过:梅兰芳是西方人关于中国的一个幻想。现在又有人说:梅兰芳只是后人确认京剧的一个方式。总而言之,梅兰芳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是京剧的象征。我想,梅兰芳先生是担当得起这样的“标签”的。就梅先生对京剧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以及使京剧成为一种具有巨大市场的文化消费品这一点来说,近现代的文化人中好像还没有出其右者。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对于以梅兰芳为“符号”的京剧艺术表示了最大的不屑,甚至予以痛诋、讥弹。从社会发展和文化进化的角度来看,自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偏见。老实说,这些先贤对那个“京剧符号”究竟有怎样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我是有点疑问的。重要的是,梅兰芳的艺术体系和艺术观念其实并不保守,说与时俱进、自我完善更为允当。遗憾的是,当初不惬意于梅郎者,倘若假以时日,使之得窥梅派艺术发展之始终,则未必有“酷评”之再现报端。
2004年10月22日,是梅兰芳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我们对梅先生最好的纪念,不仅要期待如言慧珠、杜近芳、杨秋玲、李炳淑和李胜素等梅门弟子的不断涌现,更要紧的是培养众多的梅派艺术爱好者。《梅兰芳老唱片全集》的适时出版,恐怕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吧。
对于我们来说,能够听到“看看不觉红日落,一轮明月照芦花”(《打渔杀家》)的妙曼腔调,总比看到往梅先生身上标贴“符号”来得更有趣味的。(www.xing528.com)
关键词:梅兰芳灌唱片
相关背景:梅兰芳灌制唱片始于1920年5月,第三次来沪演出期间。此时的梅兰芳已经是如日中天。当时已经准备在沪建厂的百代唱片公司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在梅兰芳临别演出的下午,约他灌制了《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等唱片。可以说,梅兰芳是同时代名家中灌制唱片最早的一位。
梅兰芳很看重这头一次灌唱片,对曲目的选择很下了一番心思。远在第一次灌唱片之前,梅兰芳早期一些传统样式的本戏和新型古装戏均已问世,所以这段时期的唱片,主要用来推广他在这些戏里的新唱段,集中录制了他古装戏的代表作《黛玉葬花》《天女散花》《嫦娥奔月》和带有反串性质的新戏《木兰从军》;传统老戏只选了两段,一段是《二本虹霓关》的丫鬟,另一段是《汾河湾》的“西皮原板”。
1930年11月至1931年1月22日,梅兰芳与马连良在上海合作演出近两月。临行前一天,他与马连良应百代之约灌制《探母回令》《打渔杀家》等唱片。因为和西方艺术有过近距离接触,梅兰芳的艺术观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认为传统老戏才更能代表中国戏曲,故这时期的唱片,除了一段《太真外传》和重录《霸王别姬》外,其余均为传统戏。后来,1935年的百代唱片和1936年的胜利唱片则全部为传统剧目。
梅兰芳从1920年至1936年,先后在百代、胜利、大中华、高亭、蓓开、长城、新乐风以及日本的蓄音器公司录制169面唱片,是新中国成立前录制唱片最多的京剧演员。抗战爆发后,梅先生退出舞台,再录唱片是在1949年之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