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明代社会风尚的变迁

四川明代社会风尚的变迁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王朝初年,承大乱之后,受物质条件的限制,社会生活比较俭约。明初社会秩序受到严格的约束,世态民风相应循规蹈矩,由此表现出纯朴俭约的特征。在明代前期、中期,社会风气较好,“隆(庆)、(万)历间,里中贵游,和雅相尚,归一二豪达,酣啸歌舞,古意未亡”[305]。但是,到了明代后期,特别是到了明末,四川各地的社会风气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311]显然,社会风尚和世道人心都随之发生了变化。

四川明代社会风尚的变迁

明王朝初年,承大乱之后,受物质条件的限制,社会生活比较俭约。加之当时朝廷的礼制对于官民士庶的衣食住行有详细的规定,所有成员无一例外都生活在尊卑有别的社会序列之中,任何超越限制的规定,享用不该享用的消费品都将以越礼逾制定罪。明初社会秩序受到严格的约束,世态民风相应循规蹈矩,由此表现出纯朴俭约的特征。

明代前期,四川的社会风气比较朴实。根据明初人宋濂的描述:“西蜀之地,有万家之邑……其民之俗,好辞让而耻斗争,以故弦歌比屋,而囹圄空虚。”[302]明代遂宁人杨名也说:“宣德、景泰间,民朴而殷富,牛马成群,寄宿于野,民勤农作,不淆五方之习。妇女不识锦绮,戴白之老,长衫博带,说《诗》讲《礼》。”“一切婚嫁,仅取成礼。燕不用剧乐。”[303]出生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的《欧阳氏遗书》的作者欧阳氏,也在书中说:“童时,见里中人烟颇殷庶,风俗颇淳厚。尚节气,敦信义,崇礼让,励勤苦。亲亲长长,称诗说礼,任恤睦姻,比闾相助。士大夫饬廉隅而修俭德,群弟子尽孝友而笃公忠……心无机械,目无干戈,陶然于和风甘雨之辰,真不啻极乐世界。”[304]成书于清咸丰四年(1854)的《蜀龟鉴》一书的作者、内江人刘景伯,在该书第六卷末,引《内江志》说,“风俗之变在人心”。在明代前期、中期,社会风气较好,“隆(庆)、(万)历间,里中贵游,和雅相尚,归一二豪达,酣啸歌舞,古意未亡”[305]

但是,到了明代后期,特别是到了明末,四川各地的社会风气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国初励精图治,封建礼制尚能维持,一旦社会生产复苏,商品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刺激人们的享受欲望不断膨胀,必然要突破礼制的限制,由俭而奢,改变生活方式。随着价值观念的转变,明朝早期淳厚俭朴的风尚也就被靡浮奢侈所取代。即使在四川洪雅县这样的边远地方,在嘉靖年间也出现了这样的变化:“元夕张灯放花,结彩棚,聚歌演戏剧”,“笙鼓常达旦”;服饰则“妇女为艳装,髻尚挺心,两袖广长,衫几曳地”;丧葬则“多作佛事,惟士夫如礼,然多信风水,拘忌阴阳,有至十年不葬者”;宴会“则朋友多恶草具,而姻娅独丰,肴馔之外,列金币,设全牲,远市异品,不惜劳费”[306]。在明代中后期的一些书院,在神诞之日,书生士子竟然出现讲究“文身”的风气,“相率文身礼庙,至有试皮肤于刀剑,费田宅于牲宰,杂男女于玩戏者,耗财蠹俗,习为故事”[307]

《欧阳氏遗书》的作者还就明末四川奢靡的表现,作了全面的概括:

一、服饰:厌薄缟素,竞侈罗绮,僭制造奇,月异岁变;

二、宴集:淡泊是鄙,丰腴相尚,池糟林肉,海错山珍;(www.xing528.com)

三、居处:华堂绣户,卷雨飞云,园榭必花木盛植,池台必鱼鸟备观;

四、烹宰:则只图适口,不惜物命,刳剔极殄极虐,炮炙极怪极惨;

五、田土:富连阡陌,贫无立椎,侵谋膏腴,占人世业,欺夺孤弱,全我方圆……

六、交易:则利己损人,营求则重息撒债,结处则口是心非,叼唆则唇枪舌剑,纵欲则贪刻奸淫,逞奸则阴谋下石,见人得志则嫉妒横生,闻人不幸则幸灾乐祸……[308]

奢靡风尚来势汹汹,波及社会各个阶层,改变着世道人心。《蜀龟鉴》的作者说:“自(天启年间)奢(崇明)变以来,民间习赌,杀货御人,嚣争不悟,悍极而偷,诡巧为甚。”[309]《欧阳氏遗书》的作者也说,“自崇祯戊巳[310]而后,翻觉土狭人多,环视锦水巴山,满目魑魅魍魉。”基于对人性恶的认识,他还对四川各地人的性格特征及其表现,作了这样的概括:“川北之人多刚而亢戾;川西之人多柔滑而奇狡;川南风气巽忍良楷相半;至省至渝州,则狙诈奸深,刻薄诡谲,百倍于东西南北,而人心愈不可测也。”[311]显然,社会风尚和世道人心都随之发生了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