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通史第五卷:四川公共建筑的珍品及其历史价值

四川通史第五卷:四川公共建筑的珍品及其历史价值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以上寺观楼阁等建筑外,这一时期四川境内还留下不少古塔、牌坊、桥梁等建筑艺术珍品。原本是用于埋葬佛教徒死后火化的结晶物“舍利”的建筑物。此坊不仅具有建筑美学价值,而且还为研究明代的土司制,尤其是天全六番的少数民族的状况及其与汉族的文化交往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文物实证。坊上的雕刻、文字内容,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当时人物服饰、民俗风情、建筑风格的实物资料。

四川通史第五卷:四川公共建筑的珍品及其历史价值

除以上寺观楼阁等建筑外,这一时期四川境内还留下不少古塔、牌坊、桥梁建筑艺术珍品。

(一)古塔

这种建筑源于印度,随佛教传入中国。原本是用于埋葬佛教徒死后火化的结晶物“舍利”的建筑物。我国的建筑师巧妙地与中国楼阁式的建筑形式结合起来,创造出各种形式的古塔。德阳市元代龙护舍利塔,又名延祚寺砖塔,位于德阳市孝泉镇北,系密檐式13级方形塔砖,坐北向南,建于两层台座上,用砖砌成。塔高29米,四周设栏杆,南北两面有磴道。塔身低层南面设券门,2~8层中开券窗,9级开扇券窗,10~13级中设券窗。顶置双重葫芦形塔刹。据清嘉庆《德阳县志》记载,砖塔始建于元顺帝至正三年(1342),历时12年才建成。此塔是四川唯一的一座元代砖塔,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是研究四川砖塔由宋向明演变过渡的珍贵实物。此外,峨眉山圣积寺的明代铜塔,高96厘米,铸造于万历十三年(1585),现存于伏虎寺内,也是这一时期古塔建筑的瑰宝。

(二)桥梁

桥梁是人类征服高山峡谷、江河湖泊而架设的交通行道,有各种形状和各种材质。位于成都市东南锦江之上的九眼桥,创建于万历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1594~1597)[232],是一座石质拱桥,九孔泄水。与古代所建造的石拱桥桥孔多为半圆形拱相同,九眼桥各孔之拱亦为半圆形拱。其九孔跨径不等,中孔最大,孔跨拱净空约9米,高约7米。以中孔中垂线为对称轴线,全桥呈轴对称形。中孔以外的两边各孔跨径,孔高依次递减,两侧边孔的孔跨净空约5.6米。桥拱里衬由青砖砌成,桥底全铺石条石板。八座独立的桥墩规格略同,均由石条砌成。桥墩的首、尾砌成三角锥体形风水尖,以减少水流的冲击与水平推力。在风水尖顶部,原雕有龙头,伸出桥墩,迎水而向,后已漫灭。万历年间规划、创建九眼桥,并非单纯为了增加城市景观,更主要是为了约束水流,同时也考虑到泄洪的需要。把桥址选择在水流较急的江段,增快了水流穿过桥孔的流速,又避开了上游开阔的水面。九眼桥规划设计的成功,体现了古代建桥的科学技术水平。近年来因为城市建设需要,原有的九眼桥已易地修建于望江公园附近的锦江之上。

位于泸县城北福集区九曲溪河上的龙脑桥,为石墩式平桥,从整个雕刻纹饰看,应属于明代中期建造。桥长54米,面宽1.9米,设14座桥墩,桥面并列石板梁30块。中部的八座桥墩首、尾部,共雕刻有若干吉祥麟兽,计有麒麟一对,狮一对,龙四对。桥的雕刻系圆雕,兽头、尾均用整石雕凿,造型生动逼真,神态雄伟矫健,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桥的构件,既不用榫卯衔接,也不用黏结物填缝,全靠构件本身重量相互垒砌承托,在建筑技术上堪称精巧,亦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www.xing528.com)

图11-51 泸县龙脑桥石刻造像

在明代四川桥梁建筑中,毛凤祥是一位难得留下姓名的“有干才”的桥梁建筑工程师。毛凤祥,明隆庆(1567~1572)间人。四川南充县西三里有西溪,溪上有一座石建之桥,故俗称为“石桥”。自从嘉靖(1522~1566)年间倒塌后,郡人一直议论修复,都没有办成。万历六年(1578),时任西充县主簿的毛凤祥,以有建桥的干才,而被委任“董其事”。毛凤祥受命的当天,即到现场考察,“四顾周环,目揣心营,审视土宜”,由此制定了建桥的规制:“溪流长而深阔,桥非高广无以压水冲;即高广,非壮厥基,且速之圮;两岸壖坼善崩,非厚布其堤,以捍湍澓,射啮而桥,不可规固。”在他的规划指挥下,在旧桥上流20丈许的地方,新建了一座高3丈,长27丈,广2丈的石桥。这座桥有8个墩,分7孔行舟,既稳固实用,又漂亮壮观,“中稍隆起而两段翼之以栏楯,表之以石坊”,其宏丽视旧桥巍壮有加。从此,这座桥更名为“广恩桥”[233]

(三)牌坊

图11-52 明代崇祯戎州石坊(宜宾水东门外,名“百二河山”坊)

一般为四柱三门牌楼式建筑,坊身由斗拱、门栏窗格、横梁、额坊、顶脊等构件组成。四川省内颇多明代牌坊遗物。坐落于邛崃县天台山永乐寺前山门前的石牌坊,为四柱三门三楼重檐歇山式顶的石牌坊。坐北向南,总高约8米,宽9.08米,正面与背面的上下阑额,都刻有人物、鸟兽、花卉等浮雕装饰。石坊当心间的平座上用斗拱,东西两次间各用两斗拱铺作,典雅稳重。正脊两端装饰有鸱吻。八个垂脊皆有翼角,屋面刻有筒形瓦陇。正面横额镌刻正书“雪巢名胜”四个大字。上款题:“天全六番招讨使昭勇将军高”,下款署“皇明万历甲寅仲冬月辛丑立”。据考证,这是万历甲寅(四十二年,1614),天全六番招司掌命妇官(即刘氏)高承勋捐资,为高氏所建的“功德坊”。因此,被称为“明代掌印妇官石坊”[234]。此坊不仅具有建筑美学价值,而且还为研究明代的土司制,尤其是天全六番的少数民族的状况及其与汉族的文化交往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文物实证。坐落于资中县重龙山永庆寺的山门石坊与天王殿间的牌坊,坐北向南,为四柱三门三楼木结构牌楼式建筑。通高12米,面阔8米,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原为城内大东街禹王宫的大门。1911年辛亥革命时,资州同盟会员举行起义,将四川总督端方处死于牌坊附近的天上宫内。1968年禹王宫拆除时迁移至永庆寺内。牌坊设计精巧,造型优美,工艺细致,雄伟壮丽,堪称是一件难得的艺术佳品。此外,富顺县中石乡石盘寺的石坊,以及大邑县境内的“蜀府禅林”牌楼、“青雾梵天”牌楼和“天国名山”牌楼,也都是距今400多年前的艺术佳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坊上的雕刻、文字内容,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当时人物服饰、民俗风情、建筑风格的实物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