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慎音律精通,在明代词曲达高水平黄峨词善诗好

杨慎音律精通,在明代词曲达高水平黄峨词善诗好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慎的词曲同样享有较高的声誉。正因为他精通音律,所以,他能在明代词曲上达到较高的水平。随着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热播,这段引词改编的主题歌在海内外广泛传唱,受到了亿万群众的喜爱。黄峨从小聪明好学,能词善诗,尤以散曲见长。婚后两人情好日笃,互相砥砺切磋,共同写诗填词作曲。黄峨留下的诗词散曲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却是我国文化宝库里不可忽视的财富[146]。

杨慎音律精通,在明代词曲达高水平黄峨词善诗好

元代以曲为盛。在元曲作家中,以杨朝英最为著名。杨朝英(生卒年不详),号澹斋,青城(今成都都江堰市)人,大致生活在皇庆(1312~1313)至至正(1341~1368)之间。关于他的籍贯,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谓:“澹斋,蜀青城人。”至正十一年(1351),巴西(今四川绵阳)邓子晋曾为杨朝英编选的《太平乐府》作过序。杨朝英工散曲,《全元散曲》辑有其小令27首。与著名曲作家贯云石甚善。编有《乐府新编阳春白雪》10卷,《朝野新声太平乐府》9卷。元人杨维桢曾云:“士大夫以今乐府鸣者,奇巧莫如关汉卿、庾吉甫、杨澹斋、卢疏斋。”[142]由此可见其在元代曲坛的地位。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碧海珊瑚”。

元代蜀人词作家经《蜀词人评传》一书著录的有:蒲道源,著《顺斋闲居丛稿》26卷,留有词34阙,后辑为《顺斋词》1卷。另有西昌(今四川安县东30里,非宁远之西昌)人刘应雄、眉山人王学文、西昌人刘天迪、西昌人周宇先、西昌人曾先元等。在众多蜀籍词人中,有一位女词人值得一提。据《补续全蜀艺文志》寻引《南诏事略》云,元云南行省段平章夫人高氏,天全招讨女也。有玉娇词一阕:“风卷残云,九霄冉冉逐。龙池水云一片绿。寂寞倚屏纬,春雨纷纷促。蜀锦半闲,鸳鸯独自宿。好语我将军,只恐乐极悲生怨鬼哭。”[143]高夫人是一个少数民族妇女,她能以如此优美娴熟的词品,把妻子的离愁别绪和对丈夫在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中的命运的担忧描写得淋漓尽致,亦堪称佳作,实属难得。元代蜀中词人还有太和(今射洪县)曾允元、占籍华亭之袁介等。

杨慎的词曲同样享有较高的声誉。据“蜀人士”传,杨慎少时善弹琵琶,“每自为新声度之。及第后,犹于署月夜,绾两角髻,着单纱半臂,背负琵琶,共二三骚人,携尊酒,席地坐长安街上,酒酣和歌,撮拨到晓”[144]。正因为他精通音律,所以,他能在明代词曲上达到较高的水平。王骥德《曲律》曾对明代散曲作家进行综合研究,认为“杨俊而商”,这个评语基本上概括出了杨慎在词曲方面的艺术风貌。难能可贵的是,杨慎还把词的典雅形式和通俗文艺结合起来,写成长篇《廿一史弹词》。

《廿一史弹词》又名《历代史略词话》,是一部通俗的历史,全书不满三万字,用浅近的文言文写成。以正史为题材,从开天辟地、三代五帝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直到宋辽、金元,时间跨度大,举重若轻,信手拈来,分为十段加以评说。话文与词文互用,段前有引词,段末有散场词。引词后有“诗曰”,然后进入正文。他之所以要采取这种形式来评论“上下古今事”,目的在于“警世”:“诗词只可谈风月,今古还堪警世人。”因此,可以说,这些弹词继承了前人咏史的传统,多半是有感而发的。如《临江仙》(《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作品不受历史细节的约束,视野开阔,意境超脱,而又笔力雄浑。这段引词,经毛宗岗父子取置于《三国演义》卷首后,数百年来广泛传诵,渐为人知。随着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热播,这段引词改编的主题歌在海内外广泛传唱,受到了亿万群众的喜爱。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词的作者是来自蜀中的杨升庵。(www.xing528.com)

这里还应当提到杨慎的夫人黄峨。黄峨(1498~1569),字秀眉,遂宁人。工部尚书黄珂之女。黄峨从小聪明好学,能词善诗,尤以散曲见长。正德十四年(1519)为杨慎继室。婚后两人情好日笃,互相砥砺切磋,共同写诗填词作曲。杨慎远戍云南后,夫妇间常有诗词往来,以表相思之苦。如黄峨《寄外》:“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镮约,何日金鸡下夜郎?”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把萦绕在心头的离愁别绪表现得非常充分,读来凄婉动人。黄峨之作,真伪杂传。现代词曲学者任中敏先生评价说:“夫人之作,亦多新颖俊发。不止向所传诵之《积雨酿轻寒》一阕而已。且意境解放,突破藩篱,不为千年礼教所囿,开吾国女子文学以前未有之局……吾国女子文学史者不可忽之。”至于当时坊贾将一些“淫词小曲”搜集进去,假托于“名妇人之手”,“张皇都市。其时社会风义,较之前世,必已有若何转变,斯又观风论俗者可以注意者也”[145]。黄峨留下的诗词散曲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却是我国文化库里不可忽视的财富[146]

图11-16 黄峨画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