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代文坛上,以虞集宏才博学,著述甚丰,最负盛名,“平生为文万篇,藁存者十二三”[105]。除编修《经世大典》880卷外,另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等传世。虞集为文最擅长典册之作,“一时大典咸出其手”,“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或随事规谏”[106]。随着他的官途显融,其文亦优裕,“一时宗庙朝廷之典册,公卿大夫之碑板咸出公手”。虞集为文,“著作法度谨严,辞指精核”,“粹然自成一家言”,以至当时“山林之人,逢掖之士得其赠言,如获拱璧”[107]。虞集的碑文,逻辑严密,内容充实,叙事说理,为文繁富清丽,深为时人所称道,《元史》评价其在元代文学上的地位时指出:“集虽博洽,而究极本原,研精探微,心解神契,其经纬弥给之妙,一寓诸文,蔼然庆历、干、淳风烈。”[108]
现代学者评述虞集散文的特点及其在元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时说:“虞集生在元代一统天下的太平之世,其文颇能反映这个时期的统治思想。所谓元代盛世之文,他的作品最为典范。”[109]虞集的文风醇和典正,平易简洁,但他生活在元代比较稳定的时期,社会矛盾对他没有多少冲击,也没有多少现实人生的感慨,使得他的散文现实性不强,文气不足,而理学气重,台阁味浓[110]。虞集的学术特点决定了其文学思想:“他在学术上回归传统儒学,在文学上便倡导复古,具体表现为理性、中和、雅正、实用;建融各家的学术特点,使他的文学思想,既不同于宋以来道学家的文论,也不同于文章家的文论,而是两者的融合,再加上政治家的眼光;他以气运论文,又主张克治血气,归于平和,都与张载的影响有关。”[111]以上这些论述,堪称精当公允。
邓文原(1258~1328),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称素履先生,绵州(今绵阳)人。绵州古属巴西郡,因此后人称他为“邓巴西”。幼年随父亲徙居钱塘,在宋时参加流寓考试,在流寓蜀士中居第一。入元后,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为杭州路儒学正,后历官至集贤直学士。邓文原去世后,谥号“文肃”,有《巴西文集》两卷行世,收碑志记序70余篇。时人黄溍评价说:“公为文精深典雅,温润有体,确实而有征。诗尤简古而丽逸。”[112]
蒲道源(1260~1336),字得之,号顺斋,眉州青神人,后徙兴元南郑(今陕西汉中)。尝为郡学正,罢归。晚以遗逸征入翰林编修,进应奉,迁国子学博士。延祐七年(1320)辞归。起提举陕西儒学,不就。优游林泉,病卒。其遗文为《闲居丛稿》26卷,内诗赋8卷,杂文乐府18卷。黄溍称其“以性理之学为台阁之文,譬如良金美玉,不假锻炼雕琢,而光耀自不掩”[113]。
明代在四川长达270余年的统治期间,承平局面较久,因而文化的发展有突出的成绩,文史著述甚丰,在散文上也有长足的发展。明代巴蜀地区的散文具有作家多,题材、形式广的特点,其中影响较大的作家有川西地区的杨慎,川东地区的邹智、张佳胤、王应熊等。(www.xing528.com)
杨慎在明代文坛上堪称博洽,一生著述最为宏富。《明史·杨慎传》说:“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杂著一百余种,并行于世。”他的好友简绍芳说:“其平生著述四百余种,散逸颇多。”[114]现存著述计约200余种。杨慎著述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天文地理、经史百家、典章制度、音韵训诂、诗词歌赋、稗官小说、音乐戏曲、金石书画、草木虫鱼、医药星卜等等。所以,明人有云:“称博学饶著述者,无如用修。”[115]杨慎一生于文学用力最勤,诗、词、曲兼擅,留下了大量作品,成就最高。
邹智(1466~1491),字汝愚,合州(今重庆市合川)人。在政治上颇有抱负,敢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116]。明孝宗继位,以庶吉士身份上疏言事,公开指斥内阁的当权者万安、刘吉为小人,主张“欲正天下之衙门,当自大衙门始”[117],强调“扶阳抑阴”,希望朝廷进用正派官僚。刘吉唆使其党羽借故诬陷邹智,遂下诏狱,几被打死,但神情泰然,毫无畏惧。后谪广东石城所吏目,“闻陈献章讲道新会,往受业,自是学益粹”[118]。从思想渊源上讲,邹智属于白沙学派[119]。不过邹智注重个人修养,并没有走到“物我两忘”的地步,他推崇宋人胡瑗“德行为先,文艺为下”的观点,认为“德也者,得之于心之谓也;行也者,行之于身之谓也。使人而无心也,则可以无德;使人而无身也,则可以无行”[120]。根据邹智家贫苦学、不畏权贵、不怕险阻的实际表现来看,他的德行观也不是单纯追求独善其身,而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实践的色彩,所以时人称其“才识亚于贾谊,志气类乎陈亮”[121]。邹智留存的著作不多,因为他仅仅活了26岁。他为合州《钓鱼城志》所写的跋文,深刻总结了宋末蒙古攻蜀灭宋的历史经验,全面剖析了四川的重要战略地位,表彰了为宋朝建功立业的将士,提出了“向使无钓鱼城,则无蜀久矣;无蜀,则无江南久矣”的著名观点。最后该文针对宋朝灭亡的历史,不无感慨地说:“天时不齐,人事好乖,令人有千古不平之愤!”[122]深刻的历史观感,独到的哲学思考,使这篇不长的文字成为传世的散文经典之作。此外,他还有一些托物言志的散文,如《赏雪诗序》以“瑞雪兆丰年”引起,说:“无雪则无年,无年则天下忧。天下皆忧,吾独得不忧?有雪则有年,有年则天下乐。天下皆乐,吾独得不乐?”表达了他与大众同忧乐的志趣。他的散文有独特的风格,善用排比,多感慨之音;清劲平实,无空洞之言。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诗文多发于至性,不假修饰之功;虽间伤扑速而直气流逸,其感人者固在文字外矣。”
张佳胤(1526~1588),字肖甫,铜梁人。官至兵部尚书,总督前辽三边。他的军事才干曾受到张居正的赏识,而文学创作又深得王世贞的推重。张佳胤工诗文,自号“崌崃山人”,为“嘉靖七子”之一。当时,王世贞作为文坛领袖,他与王世贞相互呼应,对明代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佳胤“高才贵仕,兼而得之”[123],有《崌崃山房集》65卷。他的散文才气十足,惜已亡佚。存世多为诗歌作品。
王应熊(?~1646),字非熊、春石,重庆府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天启元年(1621)出使四川。崇祯时升礼部侍郎、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后遭弹劾,返回巴县。明亡后,清军招降不受,逃往永宁山中,至仁怀(今贵州赤水县)土城抑郁病死。他博学多才,熟谙典故,其诗文、德行皆受曹学的影响。著有《雪程记》22卷、《涵园集》20卷。其散文今能见者,有《五福宫殿铭》。五福宫,位于重庆城西山顶,通远门侧,是城内登高胜地。其宫殿因天启元年(1621)奢崇明之乱被毁,十年不复。他接手复修后,于宫成时写下这篇铭文。此铭每句四言,叙描结合,融情于叙事之中,寓理在绘景之重,余音缈缈,令人思索[1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