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史学著作中,杨升庵《全蜀艺文志》、曹学佺《蜀中广记》是两部文献价值极高的地域文化著作。《四库全书总目·蜀中广记提要》评价说:“大体谈蜀中掌故者,终以《全蜀艺文志》及是书(指《蜀中广记》)为取材之渊薮。”足见其在史学上的重要价值。
《明史·杨慎传》说:“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在杨慎一生400多种著述中,已经整理成书、见于著录的也有200余种。《全蜀艺文志》无疑是其中影响最大的著作。杨慎的《全蜀艺文志》之作,始于嘉靖二十年(1541)他从流放地云南返回四川之际。当时四川巡抚刘大谟正发起重修《四川总志》,他被礼聘参与其事,受命编修《艺文志》。经过28天的努力,他完成了这一卷帙浩繁的巨著。由于同时受命担任总志其他部分的专志的进展不尽如人意,所以嘉靖二十四年(1545)在刊行《四川总志》16卷本时,便将杨慎撰写的这部分书稿附于其后,别题为《全蜀艺文志》。
《全蜀艺文志》共64卷,收录诗文1873篇,有名氏的作者631人。其选录范围以与蜀有关为标准,而不论作者是否为蜀人。全书诗文按文体排列,篇次以作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前50卷的文体门类大体沿袭《成都文类》,略有变通;后14卷世家、传、碑目、谱、跋、尺牍、行记、题名等。杨慎之所以能在28天中辑录到如此多的文献作品,与他父亲杨廷和长期搜集的丰富资料所奠定的基础是分不开的。由于本书主要取材于前代的资料集成,以及明代的四川地方志、碑刻、题记,而现在这些资料中有许多已经失传了,所以就显现出它较高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全蜀艺文志》注重从史志角度取材选文,较之于《成都文类》,更增加了世家、传、碑目、谱、跋、尺牍、行记、题名等文体,而在这些文体下所收录的文章,多是珍贵的四川史资料。因此,《全蜀艺文志》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对于研究四川的历史与文化,还是一部案头必备的基本典籍[70]。
(www.xing528.com)
图11-9 《全蜀艺文志》书影
图11-10 《蜀中广记》(四库全书本)书影
《蜀中广记》的作者曹学佺(1574~1647),字能始,号石仓,侯官(福建福州)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官四川右参政,迁按察使。曹学佺在四川的时间较长,广采蜀中典故,曾对四川地方史悉心研究。他一生著述甚丰,但最重要的要数《蜀中广记》。《蜀中广记》是一部大型文献,共108卷。收入《四库全书·史部》十一《地理类》八《杂记之属》,包括名胜记30卷、边防记10卷、人物记6卷、宦游记4卷、蜀郡县古今通释4卷、风俗记4卷、方物记12卷、神仙记10卷、高僧记10卷、著作记10卷、诗话记4卷、画苑记4卷。其中,名胜记30卷曾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以《蜀中名胜记》单独出版。著名小品文作家鍾惺替他写过一篇序文,对其倍加称赞。鍾惺认为,山水本身不能自成为“名胜”,一定要加上历史、古迹、文物、诗文等等,才可能成为“名胜”。“事”、“诗”、“文”三者是“山水之眼”,“而蜀为甚”。曹学佺以其久任蜀中,而著《蜀中名胜记》。“其书借郡邑为规,而纳山水其中;借山水为规,而纳事与诗文其中。择其柔嘉,撷其深秀,成一家言。”此外,《蜀中广记》的其他各卷,也搜集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正如《四库全书总目·蜀中广记提要》所说,其书虽然“援据既博,则精粗毕括,同异兼陈”,但仍不失为“取材之渊薮”,对于今天研究四川历史、文物考古、民间传说、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古典文学,乃至自然科学、风景名胜、旅游开发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