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代四川哲学:虞集等师承吴澄,融会朱熹、陆九渊,成就传世之作

元代四川哲学:虞集等师承吴澄,融会朱熹、陆九渊,成就传世之作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元代蜀籍人士中,堪称哲学大家并以著作传世的有虞集、黄泽、王申子、任士林、赵采等人。少承家学,内则“受业家庭”,外则就学于元代南方理学大师吴澄。虞集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兼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直接师承元代南方理学大师吴澄。这表明虞集的哲学思想具有融会朱熹、陆九渊的特点。元代南方理学大师吴澄观其书,称赞说:“为平生所见明经士,未有能及之者。”

元代四川哲学:虞集等师承吴澄,融会朱熹、陆九渊,成就传世之作

在元代蜀籍人士中,堪称哲学大家并以著作传世的有虞集、黄泽、王申子、任士林、赵采等人。

虞集(1272~1348),字伯生,世称邵庵先生,四川隆州(今仁寿县)人。为宋相虞允文之五世孙。幼年随父避兵岭外。少承家学,内则“受业家庭”,外则就学于元代南方理学大师吴澄。大德初年(1297)到大都,以荐入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国学助教。英宗时除国子司业,迁秘书少监。文宗时任奎章阁侍书学士,受命与中书平章事赵世延等修《经世大典》,任总裁,在弘扬汉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谢病归家,死后谥“文靖”。

虞集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兼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直接师承元代南方理学大师吴澄。吴澄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承继朱熹的理学观点,只不过依据新的体验,作了许多发挥,同时吸取了陆九渊思想的某些成分。虞集的哲学思想正是沿着宗朱融陆的思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例如,在天人关系问题上,虞集说: “天也者,理也”[2];“人君者,天下之主宰也。天人之际,实在于此”[3]。他主张人要绝对服从封建制度,把对天理的绝对服从当做行为的最高准则。这显然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天人关系论。在认识论上,虞集一方面强调“穷理正心之学”,但另一方面,由于他多年从事文化、教育及政治实践活动,从中又总结出许多闪耀着唯物主义认识论光辉的思想。例如,他强调“学而修之”, “即可以举而行之”[4]。主张学而能行,学以致用。在事物发展观上,虞集认为,事物由于内在矛盾对立的相互作用,总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他说,由太极的动与静而产生的一阴一阳,互为其根,“以是知动静相因于无穷”。正是由于“一动一静,互为体用”,“相因于无穷”,所以才有“万事万变”[5]。这表明虞集的哲学思想具有融会朱熹、陆九渊的特点。

图11-1 虞集像(采自《中国历代人物图像集》)(www.xing528.com)

黄泽(1258~1346),字楚望,世为长安人,其先于唐末知资州内江,子孙遂为资州内江人。黄泽“生有异质,慨然以明经学道为志,好为苦思屡以成疾”,父仪可随兄骥子官九江,蜀乱不得归,因家于九江。元大德中(1297~1307)担任江州景星书院和洪州东湖书院山长,秩满即归,闭门授徒,著述甚丰。其哲学代表作为《蜀学滥觞》一卷、《春秋三传义例考》。黄泽治《易》,“于《易》以明象为先,以因孔子之言,上求文王、周公之意为主,而其机栝,则尽在《十翼》,作《十翼举要》《忘象辩》《象略》《辩同论》”。据《元史》载,黄泽曾“揭《六经》中疑义千有余条,以示学者”,“于是《易》《春秋》传注之失,《诗》《书》未决之疑,《周礼》非圣人书之谤,凡数十年苦思而未通者,皆涣然冰释,各就条理”。元代南方理学大师吴澄观其书,称赞说:“为平生所见明经士,未有能及之者。”[6]

王申子(生卒不详),字巽卿,邛州人,寓居慈利州天门山,垂30年,为南阳书院山长。著《大易缉说》10卷。他针对“九图十书”的八卦之说,“力探其原而正之。取十图者,分纬之以画先天;九其书者,错综之以位后天。不假穿凿,可以祛疑辩惑”[7]。用力之勤,诚可嘉尚。

任士林(1253~1309),字叔实,号松乡,其先世为绵竹人,后籍浙江奉化。六岁能属文,诸子百家无所不览,乡子弟多从之学。元至大初(1308~1311),任湖州安定书院山长。有《松乡集》57卷。尝作《中易》,“分为上下篇。三陈其卦,所以极河洛之数,成大衍之用,体天地之撰……推圣人通变立言之旨,最为明确”[8]

赵采(生卒不详),字德亮,潼川人,著《周易程朱传义折衷》,33卷。“以程朱传义为主,附以己说,间采先儒象数变互,以相发明”[9]

除以上各家以外,以治《易》著名的四川籍作者还有:刘渊,字学海,成都人,永州路学正,著有《易学须知》《读易记》等;秦辅之,嘉定州(今四川乐山市)人,著《易注》;纥石烈希元,成都人,著《周易集传》20卷;范大性,成都人,著《大易辑略》等等[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