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代四川水利恢复与发展

元代四川水利恢复与发展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战乱频仍,四川人口锐减,农业生产破坏,水利瘫痪。元朝开国,安定天下,恢复农桑生产,注意兴举水利。“内立都水监,外设各处河渠司”,朝廷钦令各地劝农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督农兴水。至大元年始任四川廉访使的赵世延,在蜀四年中几次整修都江堰。张弘完全赞同,并出私钱作小堰试验。其取水处记载明确。

元代四川水利恢复与发展

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战乱频仍,四川人口锐减,农业生产破坏,水利瘫痪。元朝开国,安定天下,恢复农桑生产,注意兴举水利。“内立都水监,外设各处河渠司”,朝廷钦令各地劝农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督农兴水。

至元元年(1264),赛典赤·赡思丁领秦蜀行省平章政事,统辖川陕二省,他采取一系列抚民和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招流民,立屯田,修道路,设驿站,并重新将都江堰纳入政府的管理之下。

至元十二年(1275),李秉彝任秦蜀道按察副使,巡行至灌州,得知年年岁修,年年受损,产生了“宜筑之坚”,修筑永远牢固的“硬堰”想法,改变传统竹木笼石筑堰法。当地耆老担心“壅遏涨势,恐为成都患”,李秉彝说服众人,“水从石上过,宁有壅遏之患乎”?于是改用砌石结构,三月竣工。其新堰效果合意,“自是大水至,冒堰上行,旱则潴以溉田,省费而利兴”[12]。自李冰创建都江堰以来,李秉彝是改革渠首枢纽结构第一人,“筑之坚”的思想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李秉彝的砌石结构鱼嘴仍然没存在多久,被水冲坏,人们复用传统做法。至大元年(1308)始任四川廉访使的赵世延,在蜀四年中几次整修都江堰。

都江堰渠首枢纽结构,采取传统竹木笼石做法,虽然易修,但亦易坏,年年岁修,人民负担沉重。“有司以故事,岁治堤防一百三十有三所,役兵民者万余人,少者千人,其下犹数百人,役凡七十日,虽事治不得休息。不役者,日出三缗为庸钱,由是富者屈于资,贫者屈于力,上下交病;会其资,岁不下七万缗。”[13]元统二年(1334)佥四川廉访司事吉当普巡视都江堰灌区,认为必须改变面临的治堰状况,择灌区中最重要的32处堰口治理,对渠首枢纽应用铁石“筑之坚”。他向灌州判官张弘说:“若甃之以石,则岁役可罢,民力可苏矣。”张弘完全赞同,并出私钱作小堰试验。试验成功,将结果具文上报省及蒙古军七翼之长,获得支持,于是广泛动员郡县守宰、乡里百姓,于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十一月初一日开工大修都江堰。对渠首鱼嘴构造,采用大块体石料砌筑,砌缝用桐油石灰拌和麻丝进行胶结;料石与料石之间,凿孔灌入铁汁锚固,构成整体式的堤坝结构,在鱼嘴前端水流冲激之处,树立几根铁柱以抗江水冲刷。并铸重1600斤大铁龟置于上,以固鱼嘴,以镇江流,时称“铁龟鱼嘴”。此外整治渠系,堰渠堤岸易崩之处,砌以石条(块),上面铺土植柳,旁种蔓荆,以增牢固。对渠首枢纽以下重要分水口,以石砌水门控制水流。(www.xing528.com)

图8-3 今都江堰的伏龙潭与宝瓶口

吉当普大修都江堰工程,历时5个月,动用石工和金工700人,木工250人,役徒3900人,蒙古军2000人;用粮千余石,石材百万条。石灰6万斤,油3万斤,铁65000斤,麻5000斤,共耗资4.9万缗(贯)。此款不到历年所收劳役费累计20.18万缗(贯)的四分之一,其所剩余资金贷出生息,作为岁修的经费[14]。此功告成,“所溉六州十二县之民,咸歌舞焉”。从此之后,灌区“缘渠所置碓磑纺绩之处以千万计,四时流转而无穷”,民大受其利。吉当普此功获得元顺帝表彰,以监察御史召回朝廷,并派文学家(翰林,集贤学士)揭傒斯撰文立碑,以旌其功[15]。吉当普以金石建构都江堰鱼嘴,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元代多次大修都江堰渠首枢纽,对灌区诸堰也曾进行维修改造。于是对都江堰河系分布比之于前代,有了较完备的记载,岷江主流,古称江、江水、大江、大皂江,元朝称南江;内江干流,古称北江。《宋史·河渠志》对内江已有明确记述,北流为三,曰外应,东北曰三石洞,东南曰马骑。外应相当于柏条河,三石洞相当于今蒲阳河,马骑相当于今走马河。此为内江宝瓶口以下所分三流[16]。对于外江干渠亦有记载,“南江自利民台有支流”。此支流《华阳国志》称“羊摩江”,相当于宋代羊马河,清代黑石河、沙沟河(羊马河于1972年废除)。其取水处记载明确。这些均是都江堰史的宝贵资料。

彭山县通济堰是开创于东汉,重建于唐开元年间的古堰,原名远济堰。取水口在新津,有大堰一、小堰十,溉彭山、眉州田1600顷,天历初年(约1328),彭山县知县雍熙大修通济堰,以御旱灾,“民赖其利”。此次修浚,提高了通济堰的灌溉效能,溉彭山、眉州等处300余里田土[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