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四川政区调整及明史史料-明代四川政区建置表

明代四川政区调整及明史史料-明代四川政区建置表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政区调整工作,大部分是在洪武时期进行的。详见下表:表4-4明代四川政区建置表资料来源:据《明史》卷43《地理志》改制。前已述及,在元代行政区划建置的过程中,涉及跨省疆域变化的区域有今天属于四川省管辖的建昌地区,在元代则隶属于云南行省管辖。到了明朝洪武朝,这一区域又重新划归了四川。

明代四川政区调整及明史史料-明代四川政区建置表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大夏国主明昇投降。同年,明朝在成都设置四川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改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明代承宣布政使司在体制上虽然与元代有所不同(详下),但是人们对地方一级政区在习惯上依旧沿用了“省”或“行省”这一称呼。

明代的四川省,领有成都、保宁、顺庆、重庆、遵义、叙州、龙安、马湖、镇雄、乌蒙、乌撒、东川、潼川等13府,雅州等6个直隶州,属州16、属县111,另外还辖有1个宣抚司、1个安抚司、16个长官司。其管辖范围,北至广元与陕西界,东至巫山与湖广界,南至乌撒、东川与贵州、云南界,西至威、茂与西番界。除北部与陕西的交界没有太大变化外,其余地区较之元代均有较大变动。在西北方向,元代属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管辖的松潘、威州、茂州等地,划归四川省。在西部,元代属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管辖的碉门、黎州、雅州等地,亦划归四川省。在西南方向,元代由云南行省管辖的建昌、德昌、会川等地,划归四川省;在南部,原属云南行省的镇雄、乌蒙、乌撒、东川4个军民府,以及湖广行省管辖的遵义,均划归四川省。这一政区范围对后来四川疆界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图4-1 《大元混一方舆胜览》书影

明代省级政区之下的建置,与元代最大不同的地方是,取消了路这一级建制,改其为府。如元代的成都路在明代改为成都府,重庆路改为重庆府,等等。明代由此形成了府、县两级制。省下设府(或直隶州),长官称为知府(或知州);府下设县(或散州),长官称为知县(或知州)。

明代政区调整工作,大部分是在洪武时期进行的。其内容包括:

第一,降州为县,省县入州。例如,关于前者,元代以及明玉珍设置的彭州、灌州、资州、汉州、简州、富顺州、万州等,在洪武初期均降为县。以后只有少数复升为州,多数遂成定制。关于后者,主要是元代各州治所皆设一县,如汉州州治雒县(今广汉县雒城镇)、茂州州治汶山(今茂县西北)、剑州州治普安(今剑阁县普安镇)、巴州州治化成(今巴中县东北化成乡)、雅州州治严道(今荥经县严道镇),等等,明初对此一律通过省县入州的方式进行裁并。这些措施不仅消除了重床叠屋的弊端,而且有助于节约国家的财政开支。

第二,根据实际情况,大幅度地调整县一级政区。明初规定:县分三等,赋10万石以上为上县,6万石以下为中县,3万石以下为下县。四川因为人口减少,土地荒芜,所以明朝曾多次对税粮达不到定额的县一级建制进行调整。例如洪武六年(1373),裁罗江,同年九月,裁龙游、郪县、绵谷、奉节。十年(1377)五月,又在全国范围内一次裁并62县,其中包括四川的新繁、双流、金堂、崇宁、德阳、井研、资阳什邡、彰明、蒙阳、营山仪陇西充、渠江、庆符、筠连、珙、昭化、苍溪、南部、江油、青神、威远、大邑彭山丹棱、中江、蓬溪、射洪、名山、武隆、新宁、丰都、南川等34县,占了一半以上。但是,洪武十三年(1380)十一月,它们中间的绝大多数又恢复了原来的建制[9]

而另一方面,为了使县的布局更加合理,明初也适当增设了一些新县。例如,重庆府的永川、荣昌、长寿,均置于洪武六年(1373),便是例证。洪武以后,在个别地区还略有增设,如成化六年(1470),置邻水、乐至;十七年(1481)、十八年(1482)、十九年(1483),依次置安居(今铜梁县安居镇)、洪雅、璧山;正德九年(1514),置南江、太平(今万源县);嘉靖四十五年(1566),置隆昌,等等[10]

今据《明史》卷43《地理志》统计,明代四川共领府13,直隶州6,府辖州16,县111,宣抚司1,安抚司1,长官司16。都司领卫7,招讨司1,宣慰司2,安抚司5,长官司22。上述建制中有三种情况需要提出来予以说明:

其一,省内卫所基本属于实土卫所,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未设州县,只有军事机关,民事由卫所兼理,这些卫所事实上已成为一级地方政权机构(详本章军事制度)。(www.xing528.com)

其二,在少数民族地区仍仿照元朝的统治办法,设立土司、土官,这些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招讨司、宣慰司机构,也成为一级地方政权机构。

其三,在上述数字中,还有一些机构建置在今四川境外,如镇雄、乌蒙、东川,清代始改隶云南;乌撒、遵义5府,又遵义府领1州4县,清代始改隶贵州;夔州府所辖之建始县,系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属湖北施南府。

因此,在今四川境内,去掉以上三种情况所建的州、县、卫、所、土官等机构设置,明代实际只有府7、直隶州6、府辖州15、县106。详见下表:

表4-4 明代四川政区建置表

资料来源:据《明史》卷43《地理志》改制。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明代行政区划建置的过程中,以四川建昌地区(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部分地方)的变化最大,特点最突出,与四川疆界现状的关系最为密切。

前已述及,在元代行政区划建置的过程中,涉及跨省疆域变化的区域有今天属于四川省管辖的建昌地区,在元代则隶属于云南行省管辖。到了明朝洪武朝,这一区域又重新划归了四川。这一变化过程,与当地的民族关系十分密切。这一变化所涉及的地区,包括元朝如下一些机构管辖的地方:建昌路(今凉山州西昌市)、德昌路(今德昌县德州镇王所乡)、会川路(今会理县城关镇)、柏兴府(今盐源县卫城)。建昌路领一县九州:中县(今雷波县雷池乡)、建安州(今西昌市)、永宁州(今西昌高枧乡)、泸州(今西昌佑君镇)、礼州(今西昌礼州镇)、里州(今布拖县特木里镇)、阔州(今宁南县华弹镇)、邛部州(今越西县越城)、隆州(今会理云甸乡)、姜州(今会东县姜州乡)。德昌路领四州:昌州(今德昌县城关镇)、德州(今德昌县阿月乡)、威龙州(今攀枝花市米易县挂榜镇)、普济州(今米易县普威镇)。会川路领五州:武安州(今会理县城关镇)、黎溪州(今会理县黎溪镇)、永昌州(今会理县太平镇太平场)、会理州(今会东县铅锌镇)、麻龙州(今会东县内东乡至新云乡)。柏兴府领二县:闰盐(今盐源卫城)、今县(今盐源沃底乡)。其变化过程是:洪武十五年(1382)明军平定云南,对这一地区建置未作变动,仍属于云南布政司和都指挥使司管辖。洪武二十五年(1392),由于这一地区以月鲁帖木儿为首的蒙古、白、彝、纳西、西番等族土官发起反明行动,遭到明军的镇压。次年(1393)九月,明军在平定这次土官反抗行动之后,正式以军事建置取代行政建置,并将这一地域的疆界由云南划归四川,在建昌府设置四川行都指挥使司。从此,这一地区便改属于四川版图了[11]

图4-2 《大明一统志》书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