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蜀王陵墓逐步发掘出来,揭示蜀王世系及其陵墓位置

明代蜀王陵墓逐步发掘出来,揭示蜀王世系及其陵墓位置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建设工程的推进,在成都市近郊,陆续有明代蜀藩王陵墓葬被清理发掘出来[153]。结合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推断,可以初步梳理出建藩四川达260多年的蜀王的世系及其陵墓的位置(见下表)。表3-8蜀藩王世系及陵墓位置对照表续表资料来源:本表由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荣远大博士提供。据估计,四川明蜀王室陵墓不少于300座,在成都龙泉区的西部,估计有百座以上。

明代蜀王陵墓逐步发掘出来,揭示蜀王世系及其陵墓位置

按照明朝惯例,已经分封之国,并且传之子孙的皇子,一般死后都葬在各王府所在地附近。因此,蜀献王以及其后的历代蜀王死后,也都依制葬在成都附近。对这些陵墓的位置,明清以来的地方志书虽然不乏载录[152],但由于经过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初以来的巨大社会变迁,仅存的遗址也难见踪影。在缺乏地下出土文物佐证的情况下,文献所记述的历代王陵变得真假难辨,更加扑朔迷离。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建设工程的推进,在成都市近郊,陆续有明代蜀藩王陵墓葬被清理发掘出来[153]。这些发掘使得掩埋在地下达500年之久的历代蜀王陵寝终见天日,为进一步研究明蜀王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助于揭开长期笼罩在蜀藩头上的神秘面纱

结合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推断,可以初步梳理出建藩四川达260多年的蜀王的世系及其陵墓的位置(见下表)。

表3-8 蜀藩王世系及陵墓位置对照表(1378~1644)

续表

资料来源:本表由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荣远大博士提供。

据估计,四川明蜀王室陵墓(包括历世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及其女性王室成员等)不少于300座,在成都龙泉区的西部,估计有百座以上。但是经过多年调查探访,目前只勘得23处,凡26座[154]。为什么在成都及其四郊会聚集数量如此众多的明蜀王陵墓群?从已经发掘的墓葬群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些什么样的文化信息?下面,试作一粗浅的分析。

首先,数量如此众多的朱明王室家族的墓群集中分布在成都及其四郊,与明代的藩王制度设计有关。如前所述,明朝的藩王制度,不让王室成员带兵、干政,只让他们在“后花园”中坐享安乐生活。按照朝廷藩王制度的规定,郡王虽各有封地,封地内皆建有府第,但他们皆不进住自己的封地,而于本藩亲王建邸地府城或州城之内,以及该府州直辖的城郊地区修建郡王府邸居住。也就是说,在川的郡王生前均集中居住在成都府城及首县境内,死后自然照样就近择葬于成都四郊和毗邻的州县土地之上。既然成都附近州县土地70%被王府所占,他们死后,自然忘不了把生前在这片土地上醉生梦死、享乐腐化的生活带进“地下佳城”。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当年一座座地下宫殿就这样在成都四郊及其毗邻州县建造起来了。目前,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发掘初步推断,在成都市北郊凤凰山一带,为时代较早的蜀王陵墓区,蜀献王世子朱悦燫的墓葬就在这里;成都市东郊龙泉区十陵镇至洪河镇这一大片黄土垅岗区域,为蜀王陵墓的集中区,墓主除蜀王、王妃外,还有若干郡王、将军墓;在华阳县黄龙溪北岷江东岸,还有一座大墓,砖券结构,推测为蜀和王陵。[155]

图3-21 成都龙泉明蜀藩陵墓分布图(采自《四川文物》)

其次,繁琐复杂的丧葬仪式,劳民伤财,令官司不胜其烦,于地方危害甚大。按照明制规定,明宗室成员死后,例由朝廷负责丧葬。例如,“亲王丧,辍朝三日。礼部奏遣官掌行葬礼,翰林院撰祭、谥册文、圹志文,工部造铭旌,遣官造坟,钦天监卜葬,国子监监生八名报讣各王府。御祭一,皇太后、皇后、东宫各一,在京文武官各一。自初丧至除服,御祭凡十三坛,封内文武祭一”[156]。其外,亲王妃、郡王、郡王妃、世子、公主,以及镇国将军等王室人员去世,也都由朝廷遣官致祭,由官府造坟,而且一应丧仪用品亦由工部制造送用。面对如此庞大的王室成员,这样的葬仪必然使得丧葬的需求量大增。工部由于应付不过来,只好请求采取变通措施。为节省道路供应之费、减少对民间的烦扰,从成化五年(1469),礼部奏请将本该由工部制造的明器等,改委派下司“制造供用”;由“遣官赍送”改为当地官员致祭[157]。这样一来,就把办丧葬的负担转嫁到了地方。特别是像与中央朝廷关系密切的蜀府,一遇有丧葬,朝廷格外重视,地方官员更不敢怠慢,由此所带来的“劳扰”可想而知。以致成化十三年(1477),四川按察使彭韶为此上书说:“亲王、郡王薨逝,皆遣官致祭,缘各府使事殷,使臣络绎,人夫劳扰”,今后遣“本处官为便”。该按察使还说:“凡王国营葬,例该夫妇同穴,遇有丧葬,不分先后,一体兼造。其初造之时,工费浩大,或兆位未安,所以遣官监修选择。”他建议今后“遇有开圹葬者,乞免差官,惟令本处官司提调及阴阳学选择”[158]。蜀府丧葬给地方官司带来劳扰,进而给四川百姓所带来的危害,更是自不待言。

图3-22 成都十陵蜀僖王陵地宫大殿

图3-23 成都十陵明蜀僖王陵地宫

图3-24 成都十陵明蜀僖王陵地宫(www.xing528.com)

图3-25 成都十陵明蜀僖王陵地宫

再次,丧葬中的逾规违制行为不断,凸现地方奢欲膨胀与自行其是。据《明史》记载,明代之有“诸王及妃公主丧葬诸仪”,始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秦王之死,朱元璋遂“诏定丧礼”[159]。按照规定,亲王世子丧,只能享受“御祭一,东宫祭一”的待遇。但是,就在这个规定颁布14年后,蜀王世子朱悦燫去世了,明成祖却因为与蜀献王的特殊关系,以及对王世子的格外开恩,却率先突破成例,以超规格的仪式予以祭祀。永乐七年(1409)蜀献王世子朱悦燫死,“讣闻,上悼惜之,辍视朝三日,谥悼庄,遣官赐祭,命有司治丧葬”[160]。这显然是一个比照亲王丧葬规格的仪礼。此例一破,就为后来蜀府丧葬屡屡逾制大开了方便之门。本来,按照“旧例”规定,“各王府亲王、郡王以下,凡欲出城祭墓、送葬之类,俱先期奏请,得旨乃行”。但是,蜀府自献王以下,“每遇亲丧,亲王、郡王俱自行送葬,不经奏请”。为此,四川守臣于弘治十年(1497)向朝廷报告,要蜀王遵守法度,“命今后各王出城,仍照先期以闻”[161]。另据规定,亲王陵墓的范围本有严格的标准,如:明初诸藩首代亲王寝园的面积在百亩,其后减半,规定为“茔地五十亩,房十五间”[162]。但是1970年发掘的世子朱悦燫墓,该地宫内空通进深,竟比后来发掘的僖王陵长6米,比昭王陵长12米,且中庭建有一座寰殿,这是僖、昭二亲王地宫所没有的。如此规模和规格的地宫,显非世子所应享有的。又如,在今十陵镇青龙村境内,有一座俗称为香花寺的大皇坟。经过联合调查组局部勘探和试掘,其总面积大约在百亩左右,初步判定为“成王陵”。成王在位37年,即正德五年(1510)至嘉靖二十六年(1547)。当时朝廷之制明文规定亲王只有“茔地五十亩”。而这一座藩府王坟的面积又大出规定面积的一倍!上有所行,下必效焉。万历四十一年(1613),世子朱奉铨“居丧未请”,即遭到礼部弹劾,指其“蔑违祖制”,而受到惩处。明神宗以世子请罪态度好,“而姑贯之”,不予追究,最后却把世子的老师——“辅导官”拿出来当替罪羊,居然剥夺了他半年的俸禄[163]

图3-26 朱悦燫墓室一角

图3-27 成都明代蜀僖王陵地宫平、剖图(成都考古所)

最后,藩王陵墓——“地下王府”再现了地上王府的奢侈与豪华场景。以凤凰山出土的朱悦燫墓为例,该墓模拟王府的规制,墓室大门象征王城的正门,二门代表王府宫殿的正门,二门之内正殿前为广阔的正庭,左右两厢表示正殿两庑的左右二殿。正殿为重檐庑殿式建筑,最为华丽。在仿木建筑结构上,大量使用琉璃,在精细的石雕上涂朱刷金,更增加了它的华丽效果[164]。从十陵镇出土的僖王陵的地宫布局看,以中轴线为基准,沿中轴线及两侧建造门楼、殿堂、庭院、廊庑厢房,其主要建筑均可与亲王府宫的建筑相对应,地宫内的仿木琉璃建筑也与亲王府近似。这一切均说明,这座“地下王府”实际上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地下宫殿,其陵寝制度是从地上亲王府宫制度浓缩、简化而来的[165]。以上两墓还出土了由数百件陶俑、陶马组成的仪仗队[166],队伍中有将军、文官、武士、乐工、女官和侍女。无论陶俑的服色以及所持的仪仗,都与当时的亲王仪仗制度相合。它为我们再现了当年藩府奢靡的生活场景,提供了真实的物证资料,也为研究明代的陵墓、衣冠制度等增添了新的内容。

图3-28 明蜀僖王陵出土将军俑(成都考古所)

图3-29 明蜀僖王圹志(成都考古所)

图3-30 明蜀僖王陵出土陶女侍俑(成都考古所)

图3-31 成都十陵明蜀王陵展室中骑马俑

图3-32 成都十陵明蜀王陵展室中抚琴俑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