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元世祖忽必烈所创建的元王朝,经过短短70多年的演变,到元顺帝继位,便已进入了它的衰亡时期。元朝统治阶级长期以来推行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到了元末,便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公开激化。在此基础上爆发的红巾军大起义,最终敲响了元王朝覆灭的丧钟,元朝在四川的统治也随之土崩瓦解。
元朝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这一年五月,刘福通与杜遵道等利用治理黄河期间数十万民工集结的机会,联合江淮贫苦农民3000余人,以红巾为号,在河南颍州发动起义,攻占颍州,顷刻间,红巾军起义队伍遍布全国,揭开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颍州起义成功后,在南方的白莲教首领也抓紧时机发动起义。南方白莲教主彭莹玉起兵于淮西,湖北麻城铁工邹普胜、罗田布贩徐寿辉起兵于蕲州(今湖北蕲春南)。义军攻占蕲水(今湖北浠水),建立政权,国号“天完”,推徐寿辉为帝。与北南红巾军起义的同时,在西部则有“南锁红军”和“北锁红军”,活动地域遍及河南南阳、湖北襄阳及汉水流域一带。北、南、西三支红巾军几乎同时起事,来势之猛,令元廷始料不及,元朝的统治岌岌可危[73]。
作为封建王朝支柱的元朝军队,平日狃于宴安,疏于武备,因生活腐化而失去战斗力。这样的军队用来烧杀抢掠百姓则可,而在战场上面对势如破竹的农民起义军,他们则惊慌失措,只有望风披靡,连声大叫“阿卜!阿卜”(“走”之意)而逃。鉴于红巾起义已成燎原之势,由于朝廷征讨卒无成功,官军无力与红巾军相抗,元朝不得不从至正十二年(1352)起,开始在地方上招募“义军”,集结地主武装与起义军周旋;与此同时,又调集各省官军,联合进行“围剿”。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原来留居四川,在征蜀战争中立了功的军将世家后裔,这时开始崭露头角,充当了捍卫元王朝、而与农民军坚决为敌的先锋。其中,以答失八都鲁最为突出。
答失八都鲁出身于征蜀军将世家,曾祖父纽璘,祖父也速答儿,其父为称“镇西王”反叛朝廷的囊加台,世袭万户。奉命守罗罗斯宣慰司,出征云南,升大理宣慰司都元帅。至正十一年(1351),特除四川行省参知政事。至正十二年(1352)闰三月,元朝为了对付西部的“南锁红军”和“北锁红军”,就近调四川行省派兵前往镇压。于是先后派遣四川行省平章政事咬住、四川行省参知政事答失八都鲁、诸王亦伶真班、爱因班、参知政事也先帖木儿等,配合河南、陕西行省分路前往围剿。进剿南锁红巾军的四川军团由川江顺流而下,以野畯台为前锋,攻下了被红巾军占领的忠、万、夔、云阳等州,并于四月收复了归州(今湖北秭归县)。答失八都鲁拨本部3000精锐探马赤军进攻荆襄,五月陷襄阳。当进至荆门,因寡不敌众,遂采用汉人宋廷杰的计策,在当地招募襄阳官吏及土豪避兵者,组成了一支有“义丁”二万人的军队,转战于襄阳、荆门、峡州一带,因功升四川行省平章政事兼知行枢密院事。由于答失八都鲁所率领的这支军队的军将主要是来自川中的子弟,故当时人以“川军”称之,实际上它是一支以四川、荆襄人为主干的地主武装。
至正十五年(1355),刘福通在高邮击溃百万的元朝官军之后,于当年二月迎韩林儿在亳州(今安徽亳州市)正式建立宋政权,立韩林儿为帝,号称“小明王”。宋政权建立后,元廷加紧对它进行围剿。当时四川行省平章政事答失八都鲁已经镇压了南锁红巾军,这年六月,改命为河南平章政事,成为中原地区元军的总指挥。他亲自率军与刘福通部大战于河南各地。刘福通正是由于受到以答失八都鲁为主力的各路元军的合围,才不得不分东、西、北、中多路出击,由于战略决策错误,红巾军过早地分散力量,孤军深入元朝统治腹心地区,从而使元朝统治者在从容布置防守的同时,及时调集这几支地主武装进行围追堵截,各个予以击破。
在红巾军三路北伐同时,刘福通于至正十七年(1357)攻汴梁(今河南开封),未果,后转战于河南南、北各地。答失八都鲁加封为太尉、四川行省左丞相,领兵前来镇压。元廷遣知院达理麻失理来援,被刘福通所杀,答失八都鲁亦败溃,因此受到朝廷“玩寇失机”的怀疑。农民军以“诈通”和书之计,有意让朝廷使者将伪造的答失八都鲁与红巾军通好的“和书”报送朝廷,答失八都鲁得知,一夜间忧虑而死[74]。答失八都鲁死后,其子孛罗帖木儿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领其父元管诸军”[75]。(www.xing528.com)
至正十八年(1358),刘福通再次进攻汴梁,并在占领汴梁后,将其定为都城,北方红巾军至此达到鼎盛局面。在这以后,北进作战的各路红巾军在元军和地主武装的分割包围下,纷纷失利。当时,元朝镇压红巾起义军的两支主力孛罗帖木儿和察罕帖木儿所率领的地主武装竞相扩充实力,抢占地盘,形成了各霸一方的军事集团。孛罗帖木儿驻守大同,察罕帖木儿驻守汴、洛。至正二十二年(1362)察罕帖木儿死后,其养子扩廓帖木儿(原名王保保)继领兵柄。双方为争夺晋、冀的控制权,发生旷日持久的武装冲突。元顺帝虽屡颁诏劝解,而仇隙日益加深。至正二十四年(1364)因参与宫廷斗争失势的孛罗帖木儿被削去兵权,在四川安置。这样,作为支撑元王朝摇摇欲坠统治的两大支柱之一的军队,就这样土崩瓦解了。
如果把答失八都鲁所率领的这支军队的瓦解视为“川军”覆灭的标志,那么,在潼关“战死”的契丹名将述律杰,则代表了征蜀军将世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的可悲下场。
至正十六年(1356)九月,参与北伐的西路红巾军在李武、崔德的率领下,进攻陕西潼关。元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奉命守御潼关,“战死”辕门[76]。这个战死潼关的述律杰,由于译音不同,有多种写法,经考,出现在元人笔下的述律杰、述律铎尔直、述律朵儿只、述律存道、述律尊道、述律从道均为同一人。述律为氏,铎尔直(或朵儿只)是他的名,存道(或尊道、从道)是他的字。述律杰可能是述律铎尔直的速读缩写。经清代四库馆臣的改译,在四库诸本上,述律铎尔直又改译为苏噜多尔济[77]。
述律杰是契丹人,由于其先人源于辽代后族萧氏,故他又被称为萧从道。辽亡以后,述律氏改为石抹氏。在《元史·石抹按只传》上,记载的就是这个契丹军将的家世及其在蒙元时代征蜀过程中的事功:
一世,石抹大家奴,述律杰之曾祖父。契丹人,世居太原。率冀宁汉军500归降成吉思汗,攻城野战至四川,以多功为大将。
二世,石抹按只,述律杰之祖父,蒙哥汗八年(1258)代领其军,征战四川。
三世,石抹不老,述律杰之父,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代领其军,平定四川,以多功袭父职,曾任夔路镇守副万户,为保宁等万户。
四世,述律杰,早年从征伐,袭父爵为万户,镇保宁。当“天历之战”正酣时,述律杰因赴京“上耕屯便宜”,被召对明仁殿,奉诏发兵河东陕西,后又督将平云南。归蜀不久,以都元帅和行省参知政事坐镇云南,至正十三年(1353)离开云南,告老归蜀。后来,可能由于红巾军起义风起云涌,元朝为了挽救行将灭亡的命运,又把他从成都诏往前线,担任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并最终在潼关丧命。由于述律杰世居中原,虽出生于武将世家,但却有极高的汉文化修养。他在四川、云南任职期间,在文化教育上多有建树,且同当时领文坛风骚的汉族士大夫有极好的交谊,因此深受汉族文人学士的尊重和爱戴,在元人文集中多次出现有关他的事迹的唱和文字,被赞誉为一代“诗书名将”。然而,他最后却葬身在与元末农民起义敌对的战场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歌”的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