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元易代,四川军事贵族专政

宋元易代,四川军事贵族专政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元易代,首先从政治上中断了汉人官僚地主对四川的统治,代之而起的是一些征蜀有功的军事贵族的专政。一批蒙古、色目军事将领长期效忠蒙古朝廷,又在征蜀战争中立了大功,因此,当元朝在确立起对四川的统治时,首先便起用他们充任各级政权的要职。而作为四川行省一级的军政大权,则基本上掌握在几个与元朝统治者有着深厚关系和显赫战功的蒙古、色目军事贵族世家手中。汪氏是一个效忠元朝,世代与四川有着密切关系的显贵家族。

宋元易代,四川军事贵族专政

元代中期从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元成宗铁穆耳继位开始,历武宗、仁宗、英宗三代,共约28年(1295~1323),平均每个皇帝只有七年;英宗之后的十年(1324~1333),更立五帝,平均每个皇帝只有两年。在如此短暂的30多年中,皇位争夺不断,统治分崩离析,这便构成为元代中期常见的政治景观。

宋元易代,首先从政治上中断了汉人官僚地主对四川的统治,代之而起的是一些征蜀有功的军事贵族的专政。一批蒙古、色目军事将领长期效忠蒙古朝廷,又在征蜀战争中立了大功,因此,当元朝在确立起对四川的统治时,首先便起用他们充任各级政权的要职。例如,在元朝平定四川之后,一些征蜀有功的蒙古、色目军事贵族和汉人降将便分别被授为东、西、南、北四道宣慰使。最先担任四道宣慰使的蒙、汉、色目将领有也速答儿、刘思、也罕的斤、完颜柱、杨文安、李忽兰吉、秃满答儿等。而作为四川行省一级的军政大权,则基本上掌握在几个与元朝统治者有着深厚关系和显赫战功的蒙古、色目军事贵族世家手中。其中,直至元代中期仍保持着这种特殊权力的世家就有:

(一)巩昌汪氏

图1-14 元成宗铁穆耳像(故宫博物院藏)

汪氏家族是元代一个十分显赫的大家族,自蒙古铁骑进入中原以后,汪世显及其儿孙们为朝廷效命疆场、屡建战功,一个个获得高官显爵。汪世显是金朝辖境巩昌盐川镇(今属甘肃定西市漳县)人,系出自汪古部。汪古部是金元时期阴山以上的部族,元朝将它列入色目人。汪世显仕金,以战功擢千夫长,累迁至巩昌府便宜总帅。金亡已三年,汪世显犹在奉金朝正朔。当太子阔端率蒙古大军进至巩昌石门城下,汪世显领军民万家,“为口十万”投降。汪世显任原职,随阔端征蜀,隶属都元帅塔海节制,屡立战功,赐金虎符。自蜀返,被授以便宜都总帅,秦、巩等20余州悉听裁决。据记载,汪世显从四川回到巩昌,车子里装满了从四川获取的“数千百卷”图书,其中“图画半之”[55]。癸卯年(1243),49岁的汪世显病逝,后被元成宗加封为陇西王。至今在甘肃省漳县境内仍有汪世显家族的墓葬[56]

地处定西地区漳县境内的汪氏家族墓地,是我国截至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元墓葬群,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据《汪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从公元1243年汪世显葬此开始,至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止,在370余年内,共有墓葬120余座,葬有汪氏家族14代200余人。从汪世显到其曾孙五代,贯元朝始终,“为官者一百八十余人,其中王者三,公者十”,故在历史上流传有著名的“三王十国公”之说[57]

汪氏是一个效忠元朝,世代与四川有着密切关系的显贵家族。汪世显膝下有七子,均在元朝担任军政要职:长子汪忠臣,巩昌便宜副总帅;二子汪德臣;三子汪直臣,巩昌中路都总帅;四子汪良臣;五子汪翰臣,奥鲁兵马都元帅;六子汪佐臣,巩昌左翼都总领;七子汪清臣,四川行枢密院副使。其中,二子汪德臣、六子汪佐臣,均为蒙古战死,“殁于王事”[58]。与四川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二子汪德臣、四子汪良臣及其后裔。

汪德臣在其父汪世显死后,承袭巩昌等二十四路便宜都总帅,从征四川。宪宗二年(1252)奉命在利州(今广元市)立城,最先在四川本土建立蒙古军据点。宪宗八年(1258),蒙哥汗亲征四川,汪德臣担任先锋将。宪宗九年(1259)率部强攻钓鱼城,战死城下,追封为陇西公。汪德臣有六个儿子,长子汪惟正承袭父爵,留守青居山。因支持忽必烈即位,协助廉希宪铲除浑都海的心腹部将,派力士缚杀乞台不花,受到元世祖的嘉奖,诏东川军事悉听其处分。至元九年(1272)元朝大军围攻襄阳,汪惟正上疏请战,表示愿率本部兵出夔峡。元世祖对他表示赞赏说,四川事重,除了你我还托付谁?元朝平定四川后,汪惟正以中书左丞行秦蜀行省事。后改陕西行省左丞。汪惟正有二子:长子汪嗣昌任武略将军、成都管军副万户;次子汪寿昌于成宗朝任巩昌便宜都总帅,文宗朝为四川省平章政事。

汪良臣年十六七岁即从兄汪德臣出征,以功擢副帅,兼便宜都府参议。元世祖即位,应诏出兵讨阿蓝答儿、浑都海,奏捷闻,赐金虎符,权便宜都总帅。至元六年(1269)授东川副统军。九年(1272)代汪惟正任便宜都总帅。十年(1273),元世祖召他入朝,对他说,成都被兵久,需要你出来安集。授西川行枢密院事。四川平定后,任中书左丞、行四川中书省事。汪惟正有七个儿子,二子维简任保宁万户。(www.xing528.com)

另外,汪直臣之子汪惟孝,历官四川东道、南道、西道宣慰使。至元二十七年(1290),升四川行省右丞兼万户。正如汪惟正所称:“(汪氏)一门兄弟从仕者众。”[59]

元仁宗时,在成都任万户的汪寿昌,出于感颂皇恩、彰显祖德、保存史实、激励后人的目的,编纂了一部名叫《汪氏勋德录》的典籍,脱稿后,由兄长汪嗣昌出面向太史公虞集请求审订并作序言。虞集在《汪氏勋德录序》一文中,对于发源于巩昌的汪氏家族的源流、功绩与地位作了扼要的介绍,并指出,这个家族在元朝有19个子孙多居将相官位,有9人封公,传五世,兄弟子孙多达180多人,除了承袭巩昌军职外,其余多为大官。像这样拥有显荣的世业,并且统军据地的人,在元朝历史上只有汪氏。是故,虞集在文中感叹说:“予观于功臣之家,以世业显荣者固多,得统其郡军,世守其地者,惟汪氏。”[60]

(二)纽璘家族

纽璘,珊竹带人,是蒙古尼鲁温部的一支。祖孛罗带,为太祖成吉思汗的宿卫。从太宗窝阔台汗平金,戍河南。父太答儿,佐宪宗蒙哥汗征阿速、钦察等国有功,拜都元帅。继统四川等处蒙古、汉军征蜀。蒙哥汗大举征蜀,纽璘将兵略地,征战有功,拜都元帅。世祖忽必烈汗即位,纽璘仍为四川大帅,镇守西川。其子也速答儿平蜀有功,授西川蒙古军马六翼新附军招讨使,迁四川西道宣慰使,加都元帅。继改四川等处行枢密副使,进同知四川等处行枢密院事。成宗时,拜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武宗时,由四川迁云南行省左丞,仍为平章政事。也速答儿因南征“叛蛮”感瘴毒,还至成都卒。弟八剌袭为蒙古军万户。八剌卒,次子拜延袭,拜四川行省左丞;长子南加台(又作囊加台、囊加歹),官至四川行省平章政事,后自称“镇西王”被诛(详下目)。囊加台之子答失八都鲁世袭万户。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除四川行省参政。答失八都鲁之子孛罗帖木儿,元末以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退居四川安置,仍执掌兵权[61]。在元朝末年,他们又开始崭露头角,成为捍卫元王朝、而与红巾起义军坚决为敌的先锋悍将(详本章第三节)。

(三)按竺迩家族

按竺迩,族属雍古氏(即汪古人)。幼孤,由外祖术要甲家抚养,假称为赵家,因姓赵氏。因从太祖、太宗参加西征、灭金、攻宋等战争,屡立战功,升千户、征行大元帅。世祖即位,从宗王合丹进讨阿里不哥有功,戍守蜀边及吐蕃邻境。长子彻里袭职,从征泸州。彻里之子步鲁合答代领其军,平蜀有功。次子国宝一名黑梓,戍守蜀边,为蒙古汉军元帅,兼文州吐蕃万户达鲁花赤。国宝子赵世荣袭职,后以功进吐蕃宣慰使议事都元帅。国宝子赵世延,至元二十六年(1289)任监察御史,成宗、武宗时历任安西路总管、四川肃政廉访使、陕西行台御使。延祐五年(1318)拜四川行省平章政事,官三年,后遭诬陷入狱。文宗即位,拜中书平章政事,历事九朝,官省台约50年,后卒于成都[62]

除以上巩昌汪氏、纽璘、按竺迩这三个典型的军事贵族之外,以征蜀之功,后世位居四川军政要职的将领还有:答答里带人帖木儿不花,其父帖赤(即帖哥火鲁赤)为太宗征蜀统帅,攻蜀有功,迁益都等路统军使。至元二十五年(1288),帖木儿不花拜四川等处行尚书省平章政事,兼总军务,改行中书省政事[63],等等。

这些军事贵族世代掌握军权,担任要职,往往居功自恃,以平蜀功臣自居,不把当地守吏放在眼里,恣意妄为,严重扰民害民。例如,纽璘坐镇西川,年轻气盛,多次调兵千余人为自己营私,“守吏畏其威,莫敢申理”。在他管辖下的凤翔屯田军士800余人,在罢屯后,拒不归还他们的兵籍。按规定这些士兵应该调去防守河中浮梁,结果也不如数归还,严重违反了军籍管理制度也无人敢去过问。《元史》上保留了一条元世祖专门申饬纽璘不得沿途“擅捶掠官吏”,要“存恤其民”[64]的记录,足见纽璘在元朝是一个严重扰民的蒙古悍将。

四川平章政事赵世延虽为文官,但仗着家族世代担任军职的背景,也干着私役军户的勾当。在元代官方案例文书《元典章》上,保留着一段用元代白话文撰写的有关他私役军户引起一桩命案官司的判例。该案例说,元代有“系官军人根底”背景的人,一般都把军户当“奴婢使用”。一次,有一个名叫王伯川的百户,“为修理行省赵平章住宅”,领着巡军徐全等13名军士前去成都遇仙桥搬运竹子,驾放竹筏从锦江顺流而下,不幸“翻了竹筏,将徐全水淹身死”[65]。这是一起地方官员私役军户致死人命的典型事件,案子经四川道肃政廉访司一直上告到了朝廷,最后仅判赵世延给苦主“追征烧埋银两”,即象征性地给死者烧点纸钱就算了事。蒙古、色目军事贵族草菅人命由此可见一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