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十一年(1274),宋元战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元朝既下襄樊,遂议三道伐宋。鉴于元朝灭宋大军即将浮汉出江,位居长江上游的四川军事行动日渐频繁,为了统一军政号令,很有必要对地方的军事系统进行整饬。根据元朝军制规定:“以枢密院皇太子兼枢密使,节制天下兵。方面有警,则置行枢密院事。”[27]在中央,枢密院直接由皇太子节制;在地方置行枢密院掌管,听命于出镇该地的宗王(或称藩王)节制。这样,受命节制四川兵马的安西王就显得日益重要了。
安西王忙哥剌是忽必烈的第三子。据《元史》记载,至元九年(1272)十月,忽必烈“封皇子忙哥刺为安西王,赐京兆为分地,驻兵六盘山”[28]。按甘肃原州(今固原市)境内的六盘山及其萧关,历来是扼守西域通往关中的咽喉要地,太祖二十二年(1227),成吉思汗灭夏时曾在六盘山避暑驻兵。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云南时也曾在六盘山屯过兵。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执掌蒙古汗位之后,为了防御西北方向的叛王袭扰关中,同时为了兼管河西、吐蕃、四川等处的军民之政,他把这一重要任务交给了自己的三儿子忙哥剌。
忙哥剌受命代表皇室实行对辖区的管理,首先在开城(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建宫邸修王城,设置了官府属吏。安西王的官府、属吏主要分两类:一是王相府及其所属官员,一是王府及其所属官员。王相府兼管军民之政,总揽全局;王府的最高官职是王傅,主要管理王府事务,一般不干涉地方军政。后来,有的王傅开始向王相转化。在忙哥剌节制四川期间,安西王相府先后有三个汉人出任王相:商挺、李德辉和赵炳。安西王相府权力极大:“大至军旅之整治,爵赏之予夺,威刑之宽猛,承制行之。”至于商贾之征、农亩之赋、山泽之产、盐铁之制,不入王府,一切收入均归于王府所属之邸店自有。据统计,每年收入多至银钞30多万贯,由此可见一斑[29]。
至元十年(1273),忽必烈罢四川行省和东西两川统军司,分置东西两川行枢密院,以汪良臣行西川枢密院事,合剌行东川枢密院事。两川行枢密院调兵行军之事,一切皆禀安西王相府节制。安西王相府作为安西王忙哥剌的办事官邸,在元朝最后平定四川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供给四川军需
至元十二年(1275),鉴于四川前线军需给养不济,安西王相府向朝廷申请银钞万锭作为军需,最后批准给予千锭作为补助[30]。在筹措军需、解决四川前线给养方面,作为忙哥剌的辅弼之臣、安西王相李德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1]。
李德辉,通州潞县(今山西黎城县南古城)人,长于吏才,属于忽必烈的“潜邸旧侣”。早在忽必烈受封京兆之时,他即以能理财赋、善调军食显露才能而受到重用。宪宗二年(1252),当巩昌汪世显屯兵利州,控扼四川衿喉,以图进取之时,“数万之师仰哺德辉”,就是全靠李德辉通过“陆挽兴元,水漕嘉陵”而摆脱困境的。受命担任安西王相后,至元十二年(1275),李德辉受命抚蜀,东西两川行枢密院得知他到成都,两府争遣使打听接受军需兵食的方略。至元十三年(1276),朝廷再遣李德辉“经画东川课程”,以便保障正在东川一线作战的杨文安部的军粮[32]。
(二)协调两川行院关系
早在至元十年(1273)夏,元朝罢四川行省,在四川设立战时统治体制,以西川枢密院和东川枢密院号令全川。至元十一年(1274)冬,西川行院也速带儿指挥各路元军,沿岷江而下,进攻嘉定一线宋军寨堡,至元十二年(1275)六月,南宋嘉定守将昝万寿以嘉定、三龟、九顶、紫云(今犍为县东南)诸城降。接着,叙州知州郭汉杰以治所登高城(今宜宾市东)降,长宁军、富顺监守臣也相继归顺元朝。元军顺流而下,直逼泸州。在元水陆大军压境下,早有降意的南宋守臣梅应春,也向元军投降。梅应春降元后,元朝改江安州为泸州,梅应春被任命为泸州安抚使,与西川行院军将家属并伤病员共同戍守神臂城。元水陆大军则在降将赵金等人的导引下,向南宋四川的最后据点重庆推进。与此同时,元军在东川也取得军事上的重大胜利。在元东、西两川行院的进攻下,宋军驻守的“泸、叙、长宁、富顺、开、达、巴、渠诸郡,不一月皆下”[33]。
至元十二年(1275)秋,元将忽敦率领西川行院两万水陆大军自泸州东趋重庆,会同自合州南下的由合剌率领的东川行院军,合围重庆。重庆在元军严密的包围之中,“自秋徂冬,援尽粮绝”。钓鱼城守将张珏升任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竟无法入重庆赴职,只能留守钓鱼城。为解重庆之围,张珏于至元十三年(1276)初,遣部将赵安勒兵出战,从北面袭击元东川行院据点青居城。二月,张珏派部将张万以巨舰载精兵,冲破元军重围,进入重庆城内。
进取重庆的元军,分兵五路,归属于东、西两川行院,由于缺乏统一调度指挥,各自为战,初以为重庆指日可下,争相邀功;遇到阻力,又互相观望不前,甚至彼此交恶。诸军虽有小胜,却无大的建树,以至士气低落。正在这时,在泸州发生了义士先坤朋与刘霖率乡人一举收复神臂城的事件。刘霖联络钓鱼城,请求派兵支援,张珏趁势收复泸州,给围攻重庆的元军以沉重的打击。东、西两川行院无心恋战,不得不从重庆撤兵退去。
至元十三年(1276),当李德辉至成都巡视时,东西两川行枢密院正合兵数万困围重庆。两府为争兵食,各不相让,争吵不休。李德辉说,南宋已亡矣,重庆以弹丸之地,为什么还不投降?就是因为你们“利其剽杀”,所以老百姓惧怕而不来降附。加之“军政不一”,互相诋毁,像这样怎能取得成功?李德辉刚离开四川,还没有到达陕西,就传来泸州反被宋军收复、重庆果然溃围的消息。(www.xing528.com)
重庆溃围暴露了两院的尖锐矛盾,引起了安西王忙哥剌的重视。忙哥剌在六盘山召问先锋将刘恩:“江南已平,四川未下奈何?”刘恩回答说:“若重臣之不徇私者奉诏督之,则半年可下矣。”[34]安西王立即派刘恩入京报告,奏准罢免了忽敦和合剌的职务。至元十四年(1277),改命丞相不花和安西王相李德辉行西川枢密院事,李德辉仍兼安西王相。
(三)调兵出征四川
安西王府的军队,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保卫皇室的卫戍部队,二是镇守地方的镇守军。除这批军队外,安西王忙哥剌“兼辖河西、吐蕃、四川等处军民之政”[35],陕西、四川、甘肃、吐蕃等处的军队均受他兼管。据估计,忙哥剌任安西王时统辖的四川诸路兵大约在10万以下[36]。至元十三年(1276)安西王所部军参加了攻取万州的战斗。至元十六年(1279)七月,以巴蜀平定,诏罢西川行省,一次性将7000蒙古军、3000新附军交给皇子安西王。此举可能与补充安西王本部兵在出征四川中的损耗有关。
(四)招降重庆、合州
至元十四年(1277),在安西王的统一节制下,不花统率西川行院万余大军,顺江而下,重新围攻重庆。当年十一月,元军首先攻陷神臂城,将泸州迁回江阳城旧址(今泸州市区),改拓蒲家庄犀牛寨屯兵驻守[37]。
至元十五年(1278)初,西川行院万余大军再次进围重庆。李德辉首先从顺庆监狱中把一个被元军俘虏的合州士兵放出来,让他转告张珏,尽快投降,还可以得到“将相”的封号。另外,他还亲自给张珏写了一封情辞动人的劝降信。信中说,宋朝已经灭亡了,后宫全部押到北方去了。你作为一个守臣,亲不过赵宋的子孙;合州作为一个州,大不过宋朝的天下。现在宋室的子孙已经举天下归于我朝,你还在“负阻穷山”,还在说你是“忠于所事”,岂不感到困惑?你以前还可以用“国有主”作为理由,怕背负“不义之名”。现在“主已亡矣”,你难道还这样坚持下去[38]?张珏不为所动,继续坚持抵抗。
至元十六年(1279)正月,张珏遣将出战,一军皆没。二月,宋军势穷援绝,“城中粮尽”。部将赵安开城投降,张珏率兵巷战,又遭失利,于是便乘小舟突围出逃,在自尽未果的情况下,在涪州(今重庆涪陵)被元军擒获。重庆遂告陷破。三月,西川行枢密院向朝廷报告,共招降西蜀、重庆等处,得府三、州六、军一、监一、县二十、栅四十、蛮夷一[39]。
重庆城破之后,东川地区大江南岸的绍庆(今重庆彭水)、南平(今重庆綦江县东南)、施(今湖北恩施县)、思(今贵州务川县)、播(今贵州遵义市)等州,以及夔门“诸山壁水皆下”[40],全蜀只剩下合州钓鱼城尚为宋守。早在一年前,李德辉就曾经通过释放一个名叫张郃的军士,给合州安抚使王立传达皇子安西王劝其投降的意思,保证在投降后不杀城内居民。在元朝的招降政策面前,王立犹豫动摇,重庆破陷前他没有出兵救援;重庆城破后,他准备向元朝投降。这时,东川行院正打算独军围合州,以便坐收垂成之功。由于王立与东川行院素有宿怨,他怕向东川行院投降后遭到报复,于是便派遣军卒怀揣蜡书,越境向成都的安西王相李德辉约降。
至元十六年(1279)正月,李德辉率兵数百,即将赴合州受降,东川帅府百般进行阻挠说,你过去劝降张珏,无功而还。王立不过是张珏部下的一名牙校,此人一贯狡诈,特地用计引诱你,使你来与我们争夺垂成之功。他恐怕是为了拖延时间,未必是真心诚意投降。李德辉回答说,我并非抢人之功,主要是害怕你们对其最后投降的行为感到愤激,因而采取报复,“利其剽夺,而快心于屠城”。所以,我是为国家存活此民,岂与你们计较嫌怒。于是,李德辉单舸济江,抵达钓鱼城下,呼唤王立出降。王立终于挈城降元。李德辉安集其民,未遭屠杀。所以,合州之人,为感激李德辉的保全之恩,“自(王)立而下,家绘事之”[41]。《蒙兀儿史记》对此评价说,蒙古用兵蜀中45年(1234~1278),“自平章赛典赤、丞相不花行省,始有民政可言。自不花改行西川行枢密院事,始有军政之可言。自李德辉以王相抚蜀,而东川未下诸城始肯纳款”[42]。
图1-7 元世祖忽必烈定蜀示意图
川蜀平后,李德辉仍以安西王相返回京兆府邸。至元十七年(1280)七月,立行省于京兆,以李德辉为参知政事,兼领钱谷事。十月,诏立陕西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以不花为右丞,李德辉、汪惟正为左丞。其时,李德辉已卒,诏汪良臣入京,授中书左、行四川中书省事。汪良臣返至成都,“以蜀疮痍之余,极意循抚”[43],重新开始了对四川的全面统治。至此,蒙古终于平定巴蜀[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