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理念更新的重要性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理念更新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观目前高校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首要的是更新理念。理念不更新,行为行动层面难以真正实现。理念先行,才能慢慢“导之以行”。根据斯宾诺莎对情感的理解,我们可以从正向/负向、积极/消极两个不同的维度来认识情绪状态(感受),正向/负向表示情绪情感所带来的生理意义上的“感受”性向,积极/消极表示情绪情感对于人的长远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特质。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理念更新的重要性

纵观目前高校在大学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首要的是更新理念。理念不更新,行为行动层面难以真正实现。理念先行,才能慢慢“导之以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更新理念:

第一,树立现代的责任观。前文所述,我国向来是一个特别重视责任实践的国家,然而中国传统的责任观忽略了个体需求,强调个体对社会整体的责任而忽略了社会对个体的责任,即个体的权利问题。现代社会,责任与权利是紧密伴随的。这也是西方近现代社会几百年的探索。责任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超越的责任观,即要求超越个人利益,强调无私奉献,要求责任主体做出的义善之举不以个人功名利益为动机和行为的出发点,一旦掺杂了个人不可告人的思虑与打算就会使责任行为染上污浊,使责任性质发生变化,例如,我们一直强调的见义勇为、公而忘私、拾金不昧等品质,不能够过分考虑个人利益,而要遵循纯洁高尚的道德规范,社会现实中确实存在这样的人,他们的责任是行为动机、是超功利的,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敬仰的,但是这种责任观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第二种是现实的责任观,即要求考虑到个体正当的利益需求,并不以超功利来衡量个体的道德品质,而是允许恰当的、合理的利益诉求。现实的责任观体现了现代社会市场经济行为的基本诉求,即尊重正当利益,尽管这些责任行为动机不是出于道德需要、道德兴趣、道德理想追求、道德信念等,但是符合社会外在的规范和制度要求,能够体现社会正义、公平的基本价值取向。本书在对“社会责任感”的界定中论及其动机时就强调“自爱与利他的统一”,是一种现实的责任观。同时,这也符合“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求。据人民日报调查发现:“90后关注的社会问题,往往是影响自己切身利益,或是亲自观察和体验过的,他们想成为身边社会问题的解决者。”[2]因此,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我们并不主张所有人都去追寻超功利的责任观,而是主张基于个人的正当利益原则,符合社会生活中现行的规范和正义。这不仅强调主体应该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更表现在行为主体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上,它要唤起的是人们对社会整体利益和幸福实现的责任意识。毕竟,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主体性高扬的时代,过多关注个人的发展和利益,缺乏的恰是对他人和社会的关照,关照他人和社会,在他人和社会需要的时候付出自己可能的责任,既维护了自己的正当利益,也体现了对社会的责任。在责任能力逐步提升的基础上,再逐步提升自己的责任观,达至超功利的境界。这样一种现实的责任观,实际上也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回应,毕竟,全球化时代,合作、共赢,正义、公平是基本的价值观

第二,树立人本主义教育观。生命本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是我们为方便认识,人为将其分割成不同的部分。人的生命是身、心、灵相互联结、依存并相互转化的统一体,它自身是一个内部不断循环的系统。同时,人的整个生命体又与外部世界、与他人发生联结,在种种或远或近的关系(时空)中度过生命,获得属于自己生命的独特感觉与经验。无论哪一个方面都意味着:人在“关系”中才可能维持生命作为一个完整体顺畅地“运转”、协调地发展。所以,笼统一般地谈生命还不够,须涉及生命的内外部关系,涉及作为主体的人对生命内外关系的意识,包括知觉、感受、体验、反思等不同表现。因此,谈及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则是对大学生这个生命整体的关注。关注大学生的整体生命,就要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大学生在这个生活世界中的冲突与困惑,关注大学生的烦恼和忧愁。基于这些个体生活经验的认识,学校教育作为价值引导者,就应该通过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设计与研发、教育方法的多元选择,去为学生营造适宜责任感生发的情境,关注影响责任感生成的关键事件和关键个人,学校的管理就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制度规范和人文关怀方面寻找结合点,学校的教师就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重视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看重教师的个性和情感,主张教师通过心灵来影响孩子,这种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对当今教育具有强烈的警醒作用。教育,本应为着生命的成全而非其他。(www.xing528.com)

第三,树立关系型的情感观。情感是在关系的“联结—回应”中逐渐积累走向成熟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大学生在与自我、家庭、他人、集体、国家和全人类的关系联结中逐渐形成的。根据这一原理,学校需要关注大学生的情感状态,呵护有价值的情感品质。根据斯宾诺莎对情感的理解,我们可以从正向/负向、积极/消极两个不同的维度来认识情绪状态(感受),正向/负向表示情绪情感所带来的生理意义上的“感受”性向,积极/消极表示情绪情感对于人的长远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特质。情感状态会影响人的行为选择,因而我们需要强化这种正向的、积极的情感体验,避免负向、消极的情感体验。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而言,荣誉感或愉悦感是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而羞耻感或内疚感则是负向、消极的情感体验,虽然它们是负向、消极的,但是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需要呵护荣誉感或愉悦感,因为它们是已较好履行了应尽的道德职责所产生的自我肯定及其内心产生的欣慰感、满意感、自豪感和尊严感,长期持存会形成稳固的情感经验,有助于社会责任感的生成;而对于羞耻感或内疚感,我们需要反思、评价,因为它们是未很好履行应尽的道德职责而产生的一种否定性判断及其伴随的惭愧、羞耻和自责的心理体验,但是如果我们能及时反思、客观评价,它们会发挥积极的作用,转化为荣誉感或愉悦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