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精神的关键在于师生共在过程中的创生。可见,教师作为“人师、示范”对学生的影响之大。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社会责任感的潜移默化,以及在行动上的身体力行,都默默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说,教育不仅是一种培养人的技能、价值观与鉴赏力的审慎过程,还是一种道德活动。教师作为学生的价值引导者,本身就需要对学生负责。一个不对学生负责的教师,又如何能称之为教师?纵观我国目前的高校师资队伍,不是十分理想,职业倦怠普遍存在,教师缺乏人格魅力和人文修养,教师中存在着大量隐性的不负责任的问题,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一方面与这些年来高校的扩大发展有一定关系,高校的迅猛扩大,对师资的需求十分强烈,而我们的师资培养和储备又不能满足高校的需求,使一些不适合从事教师职业的人进入了教师队伍,影响了师资队伍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与高校自身的制度建设有关系,当前学校管理更多是科层制的模式,对学生的控制和管理多于教育和教养。教师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中,往往过分重视对制度、规范、纪律等的维护,忽略了对大学生主体感、归属感、自我效能感等提升的鼓励,这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十分不利。作为促进者的教师,其职能是理解、激发、成就学生,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由内而外地成长。由内而外成长出来的品性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品性。目前的师德规范只从表面给教师以道德要求而不关心教师自身生存状况的思维方式。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国外专业化思潮的兴起使我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聚焦在教师作为“专业人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时代的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新需求,使教师必须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教师职业生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教师职业难以同医生、律师行业一样。对教师专业化的过分强调,很容易使教师专业发展的其他维度,如伦理道德、情感人文等隐退或被忽视。世纪之交,我们国家的教师教育体制开始改革,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试图构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一些院校过分追求学校升格,盲目追求教师的高学历化,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就是高学历化,窄化了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忽视了教师专业内涵中的情感、道德、伦理尺度等要求,片面追求标准化,信奉量化评价为主的质量监测,虽然使教师的学历提升了,但是整体素质下降了。正如有的学者评价“知识多了,心却丢了”。情感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在于,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具有敏感性,能够敏锐地发现学生的情感需求,理解、表达并与学生沟通,做出恰当的情感应对,从而引导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良好发展。(www.xing528.com)
毋庸置疑,教师自身也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内在情感和精神世界丰富并保持开放性的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情感(包括情绪)表达,敏锐地发现学生沉默、对抗等消极情绪背后的精神活动并创造性地寻找到转化学生消极情绪为积极的行动动机的契机。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行为,更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需要教师具有对情感的敏感性,需要教师自身也是情感饱满丰富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谈道:教师是有情感修养的人,儿童每天都在亲身感受老师对其行为举止在他的心灵深处做出的最细腻的情感反应。这种反应就是用人道精神进行教育的强大基础,离开它,就无所谓学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