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也是学生成长的必经阶段。前文提到,人的情感的培养和发展有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生命早期基础性情感的孕育会为日后其他情感的发展奠定基础。我们正是在依恋感、归属感、认同感,以及同情、分享和友谊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生成责任感、使命感、敬畏感、崇敬感,以及由于不断地进行道德反思而升华出的道德尊严感和人生幸福感。这些情感体验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都会出现,需要及时发现、及时应答,特别是要从生命早期加以关注,使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得以扎根、孕育、萌生和生长。在充满无条件关怀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较能发挥道德关怀的力量,具有爱自己和爱别人的能力,爱自己的能力,即自我价值感。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个自我价值感也随着成长而在关系中被塑造,它会影响我们关爱别人的能力是否能长久而真诚纯粹。让孩子感受关爱是多么重要,它关涉孩子关爱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和未来道德感是否足够成为道德实践的动力。曾经有长期被温柔善待、被肯定关怀信任的经验,在遇到挫折、责难、失败、彷徨之时,心中会仍有一股温馨的暖流,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而在信任中继续学习、尝试冒险和挑战,我们需要累积自我价值感和内在关怀动力的实践经验。
到了大学阶段,先前的一些基础性情感如果在较好的“联结—回应”中应该已经孕育形成,个体经历了家庭、中小学等不同的组织形式,与亲人、同学、他人、自然及社会的联结基本初见形成。据《北京青少年公民责任感发展研究》课题组研究显示,青少年在不同的学业阶段因其身心发展的不同而使责任感的程度不尽相同,小学最高,初中其后,高中和大学最低。小学虽然最高但并不意味着这一时期的责任能力最高,可能小学生对责任感的理解都是切己的,都是细节琐事。而到了高中和大学,因为学业的压力和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对责任虽然有一定的认知,但关键在于难以落实到行动中,认知水平比行为水平高,知行不一的现象比较突出。依常理推断,责任感的发展应随着学识的提升而增加,而课题组的研究表明却恰好相反。这启示我们要重视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前后一致性和连贯性,要重视一些特殊的学业阶段,例如大二和大四年级。大学生正处于建立个人同一感和承担社会义务的两个相互衔接阶段。大学生低年级段,主要是“建立个人同一感阶段”,晓知、认同和践行社会共识的规范要求;大学高年级段,主要是“承担社会义务阶段”。两种不同的阶段,体现了大学生不同的情感需求,这就需要我们转换教育的视角,从情感维度关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根据大学生的情感需求,我们在实证调查设计中,特别关注了个体感受因素对责任感的影响,这些个体感受因素主要有权利感、归属感、自我效能感、主体感等,这些感受性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权利感,权利是与责任相伴随的,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的权利包括教育平等权、参与权、选择权、评价权、知情权、监督权、人身权、财产权、申诉权等,享受了权利就意味着付出应有的责任。例如,被尊重、被需要、被认可的归属感,归属感强的人可能对组织的责任感就会越强,大学生的组织归属感具体化为寝室、班级、学校、居住地、国家5个层面,为研究需要,我们把大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以大学生最重要的寝室、班级和学校层面为集体)、对国家的归属感与对应层面的责任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做了相关研究(见表3-32)。由相关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当一个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集体归属感,他对集体的责任感往往会比较强,这种强度显然高于他对国家的责任感;当一个大学生具备较好的对国家的归属感,那他对国家和对集体的责任感水平强度都比较高,且这种水平强度相当。进一步推测,当大学生形成了比较高层级的归属感(如国家)时,那么他的责任感水平在其他层面可能都相对较高。此外,考虑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范围,我们在对自我、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和对全人类责任感的界定下,提出了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社会责任感。微观层面的社会责任感包括对自己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他人的责任感;中观层面的社会责任感是指对集体的责任感;宏观层面的责任感包括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全人类的责任感。针对不同层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这也提示我们要针对不同层面开展具体的责任感培养。(www.xing528.com)
因此,基于上述各种考虑,我们认为,大学生在进入大一时面临新的环境,容易对学习内容、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及角色的转变有所不适,加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生极易出现迷茫、烦躁、焦虑的情绪波动,他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积极健康地面对生活和学业变化。所以,社会责任感教育应该侧重自我责任感教育,及时改变大学生自身的角色认知。大二是责任感发展平均值曲线中最低值的时期,需要引起大学教育的重视,侧重对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责任感教育,以建立个人良好的同一感。大三、大四是大学生心理从未成熟走向成熟的转折点,也是“承担社会义务阶段”,应该侧重对国家的责任感教育和对全人类的责任感教育。可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心理机制迫切要求大学教育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在不同阶段实施适切的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