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受命于政府和社会的委托,担负有使用和管理公共教育资源,培养学生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才的职能,这既是法定权利,也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所在。有部分人认为,大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理应钻研高深知识、习得高深能力,练就一身本领,等走上社会工作岗位有立足之地、用武之处。而对于道德、品质等基础性的内在素质,应该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不应过多关注这些。这种观念显然有失偏颇,没有认识到人的成长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分裂的、阶段性的。基础教育固然应该承担起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为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到了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并不意味着道德教育功德圆满,可以暂停了。相反,在大学生“三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大学教育是应该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的,如果在这方面缺位,很容易使大学生与社会的这种内在强烈的联结被割断,那么高等教育只能培养出一批“空心机器人”,会对社会缺乏基本的关怀。
从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大学的出现源于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但大学作为一所学校,专业知识、能力的学习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对人的培养与塑造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维。虽然在大学创始之初并未将此深入考虑,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即专业人才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这个社会的需要,大学与社会从创始之初就被捆绑在一起。然而,伴随历史的发展,大学也几经变更,慢慢成为“象牙塔”“躲进小楼成一统”“家事国事天下事”渐渐地不再事事关心。大学的社会职责与社会服务意识慢慢地淡化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发展的退化。时代发展到今天,经济力量的推动、信息技术的无孔不入,加速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彼此之间交往越深,对彼此的需要也越强烈。因此,今天的高等教育已不可能“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需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服务于社会的发展需要。正是这种需要的日益强化,使大学生作为单个主体涉入其中,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多。大学教育在原有的专业教育基础之上,需要有意地培养、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关切意识,乃至社会实践行动,这也成为高等教育更新自身、获得活力的重要契机与途径。(www.xing528.com)
大学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提升道德水平的重要阵地,真正的道德发展需要在实践中造就,灌输与耳提面命难以使学生获得切己的体验,难以做出真正的行动。大学与社会的紧密依存,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应提上重要日程。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情感品质,是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在本质上是自律的,是道德主体性的高度体现。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价值传递和价值再创造的过程,理应引导大学生建构起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既关注当下又关注未来。诺丁斯对理想的学校做了描述:“学校必须承担许多从前是由家庭来负责的工作,最好的学校应该和最好的家庭相似。”[1]大学如果能够做到与家庭相似,引导学生逐步拓宽社会责任感的“同心圆”,那么大学教育的职责就实现了。要有这样的学校,教师必须是具有使命感、责任感的人,尊重、理解、关爱、公平对待每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安全感、归属感、惬意感、愉悦感,这是建立理想的学校和教师最核心的要义。学校是否考虑到学生基本的身体和情感发展需求,是否考虑到处理复杂社会问题需要与社区或其他机构建立联系,学校是否认识到学校只是一个微环境,它身处社区乃至社会之中,营造好的环境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使学生学会过一种良好生活。如果学校考虑到了这些,那么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都是我们理想中的学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