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烧的两种核反应路径都放出中微子。中微子不带电。一般认为中微子类似于光子,没有静质量且以光速运动;但也有实验暗示中微子有微小质量,或许其质量仅为电子的万分之一,那么其运动速度就小于光速。
中微子不与普通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可以从太阳内部穿越出来,因此,设法捕获来自太阳中心区的中微子就可以得到太阳内部的一些信息,检验核反应理论;另一方面,中微子又很难探测,甚至地球都是对中微子透明的。然而,太阳的核反应可产生大量中微子,多达每秒1038个,到达地球的流量约1010/cm2·s。1968年,美国在南达科他州的一座旧金矿下面建造了Homestake太阳中微子探测器,在地下1.5 km的大容器内放600 t C2Cl4液体,中微子与37Cl反应(37Cl法)生成易探测的放射氩(37Ar),结果探测到的中微子流量仅是“标准模型”预言的,这就是在科学界轰动的“中微子失踪案”。后来,有两个小组用71Ga法,即中微子与它反应生成放射的71Ge,结果得到的中微子计数率大些,但仍小于预言值。人们提出几种模型来试图解决太阳中微子之谜,都遇到各种困难。
直到近年用重水的中微子探测器取得了新的结果。2001年7月宣布,太阳中微子之谜揭开了:从太阳核心到地球的旅途中,有些太阳中微子变“味”(变种)了。这是现代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没有考虑的。原来,中微子有三种或三“味”:电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τ子中微子,中微子可以变“味”。中微子静止质量不是零,而携带微小质量(约为电子质量的或2.8 eV),但目前还不确切知道三种中微子各自的准确质量。太阳内部核反应产生的是电子中微子。大多探测器对μ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不敏感。物理学家推测中微子可能在“三味”之间振荡,因此可探测到的电子中微子就少了。(www.xing528.com)
加拿大的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Sadbury Neutrino Observatory,SNO)可有效地探测另两种中微子,并与电子中微子区分开来。观测站的“心脏”是12 m的亚克力(acrylic)塑胶球,含1000 t重水。每天约10个太阳中微子作用于重水,由细微闪光记录下来。两年中记录了1100多个中微子,足以得出99%可信的结论,说明太阳内部核反应理论得出的中微子数目是对的,有些中微子在到地球的路上变“味”了。这个结论是在与日本的超级神冈中微子探测器(Super-Kamiokande)的探测率(1998年宣布宇宙线的μ子中微子变“味”)比较而得出的。这两个对不同“味”中微子有不同灵敏度的实验结合起来,清楚表明“失踪”的中微子只是在到达地球前变为不易探测的形式而已。为此,Raymond Davis和小柴昌俊由于“宇宙中微子探测”获得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梶田隆章和Arthur B.McDonald因“发现了中微子振荡,证明了中微子具有质量”而分享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