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星群与彗星的关系-天文学教程 上册

流星群与彗星的关系-天文学教程 上册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7-62天龙座流星雨及其辐射点流星群也用其相应流星雨命名,如狮子座流星群。目视观测已发现几十个流星群。另一方面,从流星和彗星的观测发现,相应流星体与彗星尘的性质相似。哈雷流星群环有分层结构,存在两族彗星尘。该流星群和恩克彗星可能是20000~30000年前从很大彗星瓦解出来的。1983年S.F.Green发现对应于菲索小行星,这显然不同于流星群的母体彗星情况。

流星群与彗星的关系-天文学教程  上册

流星有时像焰火般从星空某点(或小区域)——辐射点迸发出来,呈现出壮丽的流星雨,流星雨常周期性出现于一定时间,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恒星来命名,例如,猎户座流星雨在每年10月18—26日出现,宝瓶座η流星雨在每年5月3—4日出现。我国有世界最早的流星雨记载,如《左传》记载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夜中星陨如雨”指的就是天龙座流星雨(见图7-62)。流星雨从辐射点散开只是表观现象,实际上,流星轨迹基本是平行的,正如我们看到平行铁轨似乎从远处一点散开的视觉现象一样。

图7-62 天龙座流星雨及其辐射点

流星群也用其相应流星雨命名,如狮子座流星群。目视观测已发现几十个流星群。雷达观测还发现了很多白昼流星群。

从流星雨的观测可以推算出相应流星群绕太阳公转轨道。19世纪已发现一些流星群的轨道与个别彗星轨道相似。另一方面,从流星和彗星的观测发现,相应流星体与彗星尘的性质相似。由此得出:彗星蒸发出来的彗星尘沿其轨道散布,成为流星群;随着时间推移,流星群中的彗星尘即流星体(宇宙尘)离开群体而成为散兵游勇的流星体。从流星观测推算,约90%以上的流星体来自彗星,也有小部分是小行星碎屑,兹举如下几例。

1)哈雷彗星与猎户、宝瓶流星雨

哈雷彗星因行星的引力摄动及非引力效应,其公转轨道也发生一些变化,公转周期变化于72.8~79.7 a,尤其在它1985—1986年回归期间有飞船穿越其彗发,探测表明,其彗发中微尘(质量小于10-12g)出乎意料地多,可能是绒毛状(或多孔隙)易碎的。

每年5月3—14日和10月16—29日,地球经过哈雷彗星轨道附近,分别观测到宝瓶座η和猎户座流星雨,其流星群实际上都是哈雷彗星从前流失出来的彗星尘(哈雷流星群),它们在哈雷彗星轨道附近成车胎环状分布。由于流星群沿轨道分布不均匀,每次流星雨见到的流星数目不同。估计哈雷彗星过近日点已约3000次,起初彗核比现在约大1倍。哈雷流星群环有分层结构,存在两族彗星尘。

2)金牛座流星群与恩克彗星

早在11世纪已有金牛(座)流星雨记录,有南北两支,每年11月中旬到12月延续约1个月出现流星雨。北支比南支流星多。与它相应的是恩克(2P/Encke)彗星。该流星群和恩克彗星可能是20000~30000年前从很大彗星瓦解出来的。沿轨道的较大流星体较均匀地密集,因而常见火流星

3)狮子流星群与坦布尔-塔特尔彗星

狮子座流星雨常出现于每年11月14—20日,1799年、1833年、1867年、1965年、1966年、1998—2000年、2006年流星特别多——“流星暴雨(meteor storm)”,历史上十多次10月中旬的大流星雨也属于此群,流星雨重现周期约为33.5 a,但有些年(如1900年)却没出现流星雨,这要归因于此流星群轨道变化以及流星体沿轨道分布不均匀,与它相应的是坦布尔-塔特尔(55P/Tempel-Tuttle)彗星,其远日距近于天王星轨道,由于受行星摄动而发生轨道变化,新轨道的近日距为0.9765 AU,轨道是扁椭圆偏心率为0.90051),轨道倾角为162.5°,它在1832年最近地球时仅 为0.0012 AU,1965—1966年则 为0.003 AU。此彗星在1998年2月经过最小近日距,狮子座流星雨在1998年达250~300颗流星每小时,在1999年达3700颗流星每小时,在2000年达480颗流星每小时,2001年达每小时几千颗流星。

4)英仙座流星群与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www.xing528.com)

英仙座流星雨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下旬,在20世纪出现最盛日期为8月10日,又称“圣劳伦斯的眼泪”(这天是此圣神节)。其流星群的轨道与1862年发现的斯威夫特-塔特尔(109P/Swift-Tuttle)彗星轨道相似。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120 a,在1862年10月27日观测后就隐遁了。而相应的英仙座流星雨却有长时期的历史记载,近来又逐年增加,1991年8月流星多达350颗每小时。B.G.Marsden重新计算109P/Swift-Tuttle的轨道,预报它1992年秋再出现,很多人得以一睹其芳容。1992年8月我国也观测到此流星雨,预示流星群的母体彗星正接近地球,现今所见流星是该彗星约千年前抛出的,也有1862年抛出的。2004年8月12—13日流星雨很强。

图7-63为2012年观测到的英仙座流星雨。

5)双子座流星群与菲索小行星

图7-63 英仙座流星雨(2012年)

双子座流星雨出现在12月上中旬,至少已有9个世纪的记录,它有两支,相应的流星群很稳定,弱流星在前7天多,而大流星则在流星雨最后3天多,说明大流星体集中于此流星群的外边界。1983年S.F.Green发现对应于(3200)菲索(phaethon)小行星,这显然不同于流星群的母体彗星情况。phaethon是颗阿波罗型小行星,近日距为0.14 AU,远日距为2.40 AU,公转周期为1.43 a,轨道面倾角为22.1°,可能是彗星演化来的。

有些流星雨的出现是不稳定的,它们相应流星群的公转周期为5.4~6.6 a,其母彗星是木星族彗星,轨道及公转周期是变化的。

6)仙女座流星雨与比拉彗星

仙女座流星雨出现在11月中、下旬,历史上多次见到它的壮观景象,1872年一次平均23000颗每小时,1885年一次也达15000颗每小时。1741年、1798年、1830年、1838年、1847年都观测到流星雨。与其相关的是比拉彗星。前面已讲过该彗星的分裂和“失踪”。1872年11月27日地球经过它的轨道时,却出现一次如节日焰火的壮观流星雨,有人估计总数达1.6×105颗流星,之后在1885年,1892年、1899年同日又出现壮观的流星雨。

7)天龙座流星群与Jiacobini-Zinner彗星

21P/Jiacobini-Zinner彗星在1900年发现和1913年再现,其公转周期约为6.6 a,近日距为0.9956 AU,轨道面倾角为30.7°,1958年与1969年它走近木星,受其引力摄动,近日距从0.93 AU变为0.99 AU,1981年变为1.03 AU。它每隔13年接近地球一次,出现强流星雨,每小时约700颗流星。1933年、1946年、1952年、1998年、2005年都出现强流星雨;1926年、1972年及1984年流星雨常出现于彗星前70~100多天,彗星尘集中于彗星轨道面附近。

其他有大气的行星也会出现流星雨。当然,流星群与行星的轨道交叉等条件不同,流星雨的情况也不同。例如,2004年3月7日,“勇气号火星车摄录到火星大气的流星轨迹,推算是114P/Wiseman-Skiff彗星所产生的流星群闯入火星大气的流星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