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行星表面特征及分类:天文学教程上册

小行星表面特征及分类:天文学教程上册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小行星的反照率太阳光照射到小行星表面,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被反射出来。反照率Pv约为0.05和0.18的小行星数目多,可分类为低反照率的碳质小行星(C类)和高反照率的石质小行星(S类)。表7-1小行星的光谱分类(续表)*类别E、M和P在这些波段无光谱区别,需要进行独立的反照率测量。统计表明,各类所占比例与小行星大小无关。

小行星表面特征及分类:天文学教程上册

多种技术方法用于观测小行星的表面特性和成分,包括可见光反射光谱、偏振测量、红外辐射测量、UBV三色光度测量、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射电辐射测量及雷达探测等,已得到几百颗小行星的丰富资料,并综合这些资料进行小行星分类研究。

1)小行星的反照率

太阳光照射到小行星表面,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被反射出来。在入射方向(相角0°)反射的光流与入射光流之比称为几何反照率(以下简称反照率(Albedo))。偏振测量可得到反射光的偏振度,再利用实验得到的偏振度与反照率及相角的关系,就可得出小行星的反照率。偏振测量一般在可见光波段进行,因而得出的小行星(可见光)反照率记为Pv。小行星吸收的太阳辐射正比于(1-Pv),它使小行星加热并发出红外热辐射,因此红外辐射也正比于(1-Pv)。于是,可从小行星的红外辐射求出其反照率Pv。反照率Pv约为0.05和0.18的小行星数目多,可分类为低反照率的碳质小行星(C类)和高反照率的石质小行星(S类)。反照率与小行星表面的物质成分、颗粒大小及表面结构有关,但只能粗略地反映表面情况,要确切地认识小行星表面情况,还需结合其他资料来综合判断。

2)小行星的分类

虽然各小行星的表面成分和性质有相似性,但也有差别,根据光谱等资料改进分类,分为三大类(group)的14型(type)和几个新的型(见表7-1)。

表7-1 小行星的光谱分类

(续表)

*类别E、M和P在这些波段无光谱区别,需要进行独立的反照率测量。(www.xing528.com)

显然,只有较亮的小行星才能得到较多观测资料,进而分类。在直径大于100 km的小行星中,C类约占65%,S类占15%,D类占8%,P类占4%,M类占4%,其他类占4%。统计表明,各类所占比例与小行星大小无关。

E类和R类主要是离太阳近的小行星,其次是S类小行星(在主带内区外),而离太阳远的主带外的小行星都是M、F、C类的,D类以特洛伊群小行星为主。一般认为,这样的类别-距离分布意味着小行星就形成于现在太阳的附近(见图7-9),各类的成分反映原始星云的性质,因而为研究太阳系形成提供一定条件。

3)小行星表层的物质成分

飞船近距考察的小行星大多是表面受陨击和不规则的,表明它们是母体受碰撞瓦解的碎块。陨击使小行星表面形成表土层,偏振、光谱、红外辐射、射电观测及雷达探测都表明,许多小行星表面有类似于月球表土的性质。

小行星的紫外、红外和可见光的光谱分析可得到其表面物质成分和矿物的一些线索,认证出金属铁、辉石、橄榄石、不透明物质(非结晶碳等)及层状硅酸盐(黏土)等(见图7-10)。然而,主带小行星一般缺乏陨石的矿物组合,因此,对小行星光谱的解释应当慎重。

图7-9 各类小行星随日心距的分布

图7-10 几颗小行星(点)和陨石(线)的光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