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星的已知卫星有27颗,其主要特性列于表6-8。它们分为三群:内卫星13颗;大卫星5颗;不规则卫星9颗。天卫二、天卫三和天卫四的图像示于图6-71。
天卫二表面反照率为0.19。密布大量陨击坑,但没有带辐射纹的。整个表面只几个亮特征,最明显的是一个直径为80 km的亮环,此外缺乏地质活动特征。这说明它表面很古老。
表6-8 天王星卫星的主要特性
(续表)
图6-71 天卫二、天卫三、天卫四(www.xing528.com)
天卫三有多种地质特征,散布一些带有亮辐射纹(因而年轻)的陨击坑,也有几个直径为100~200 km的大陨击坑(盆地),直径20 km以下的陨击坑密集,但也有较年轻的大(直径为50~100 km)陨击坑。某种地质过程选择性地削蚀大陨击坑,而较小陨击坑仍很完好。还有几片陨击坑少的较平坦平原。整个表面高低起伏不大,表明古时期内部加热使某些陡的地形变平坦。有个复杂沟槽体系,断层和断裂跨过它直径的一半,大多断层呈分支交叉网、切割大陨击坑而又不受较小陨击坑改造,是最年轻的地貌。悬崖垂直高度为2~5 km,沿某些悬崖有亮物质暴露。其地质演化无疑是复杂的。早期大陨击坑被下面浸出的冰物质消减,内部加热也起一定作用;后来的小陨击产生年轻陨击坑。几个区域又被内部新浸出的冰更新。内部冰的晚期冻结造成冰壳断裂,最后表面冻结成现在状况。
天卫四表面陨击严重,其表面较古老。图像边缘可见高20 km的山脉,可能是一个直径为几百千米大陨击坑的中央峰,依稀可见一些线性和弯曲的悬崖。有些陨击坑的底部很暗,说明可能是火山活动把某种暗熔岩填充了坑底部。最显著的一对大陨击坑有亮辐射纹和坑内暗物质沉积,说明是最近的陨击并触发火山活动。
天卫一表面反照率为0.40,较年轻,地质上更复杂。大多区域散布老陨击坑残迹,但大陨击坑少,而20 km以下的陨击坑多。很多大陨击坑已被融冰流侵蚀。全球断层体系破坏了陨击平原。某些老的断层悬崖上叠有许多小陨击坑,而年轻悬崖上则无陨击坑。整个断层体系是内部冻结时造成的外壳扩张所产生。有几个与谷底交叉的长断层,推测某种物质填充谷并消减了断层。高纬区有零散陨击平原地貌,似乎是冰物质泛滥覆盖和掩埋了老陨击坑而形成的。
天卫五虽然较小,它表面复杂且奇特有趣。在亮的陨击地貌中有三个大的暗区,称为“冕”(coronae),呈卵形或不规则四边形。因扩张应力导致上拱和断裂,裂隙喷发冰而生成平行的火山脊,由构造破坏和冰火山侵入的多种组合形成冕。最奇特的是南极附近雅号“肩章”(Inverness Corona)的不规则四边形,其上面有徽角、脊和沟的条纹特征。其次是前导半球赤道南“带状卵形(banded ovoid)”,外边角近于圆,暗带平行于边界;再次是后随半球赤道附近“多脊卵形(ridged ovoid)”,内有交叉的复杂沟脊,它们被同心沟脊的外带截断。这些奇特地貌说明地质上很活跃。天卫一和天卫五的图像示于图6-72。
图6-72 天卫一、天卫五
其余卫星都很小,它们表面都很暗。天卫十二和十三分别位于ε环的内侧和外侧,是该环的“牧羊卫星”。有九个小卫星的轨道相近,它们的物理性质也相似,可能是一个大卫星的碎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