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行星大气:天文学教程上册

外行星大气:天文学教程上册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们的大气高度常用相对值或气压表示。此外,木星夜半球还出现很强的闪电。图6-13木星的大红斑2)土星大气土星温度低,有更多的氨和甲烷凝结,形成较厚的雾霾高层,从而使我们难以清晰地看到下层云带特征。令人惊奇的是,在20多年漫长时间内,太阳照射的天王星南极和处于黑夜的北极同样气压高度几乎全球“同此凉热”,说明大气的热传导很好。

外行星大气:天文学教程上册

我们所见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外貌实为它们的云层。它们的大气高度常用相对值或气压表示。按它们的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见图6-11),可分为对流层和热层。木星和土星都有三个云层:氨(NH3)冰晶云、氢硫化氨(NH4SH)冰晶云、水冰晶或水滴云。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气温度更低,大气深层可能也有氨(NH3)冰晶云、氢硫化氨(NH4SH)冰晶云、水冰晶或水滴云,但从外面仅见到高层甲烷云及雾霾特征。

图6-11 外行星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取气压100 mbar处为高度零点

1)木星大气

木星大气高层有电离层,从气压0.1 bar高度向上延续30000 km以上,温度为1100~1300 K,主要有氢离子电子

木星大气有复杂的运动,在尺度1000 km以下的运动似乎极其紊乱,但大尺度上相当有序。其重要特征是交替的东西风流(纬向环流),南、北半球各有五、六对纬向环流,长久维持,甚至90年不改变位置,相对于自转系统Ⅲ的风速如图6-12左所示,平均风速约50 m/s,最大约130 m/s。然而,南北向风却很弱。

木星云的亮带(zone)和带纹(belt)分布与纬向环流对应(见图6-12),但云特征有短时间(几年)变化。除了平行于赤道的东西向主要运动外,也有垂直对流运动。亮带呈白或黄色,是温度较低的较高层云,有上升运动;带纹呈褐色,是温度较高的较低层云,有下降运动。极区云不规则,有些涡流,小的寿命1~2天,大的卵形斑寿命达几年或更久。

图6-12 木星的风速(左)及云亮带和带纹(右)

大红斑是木星的最显著特征,其中心在南纬23°,呈东西26000 km、南北14000 km的椭圆形(见图6-13)。从1664年发现以来,大红斑已持久存在350多年,仅略有变化,为什么存在这么久?仍是未完全解决之谜。大红斑比周围云顶高15~25 km,是温度较低的反气旋,反时针旋转,周期约7天,也有垂直向上运动。先前出现于大红斑南的三个白色卵形斑,较大的两个在1998年初合并了。

在木星赤道区有些蓝色或紫褐色云,那里是3μm红外像热斑(见图6-14),显然是从云洞区透出来的内部热辐射。木星夜半球可看到极光,极光弧很亮,长达3000多千米,高于云顶700~2300 km。极光区发射出千米波射电,电离层发射分米波射电,高层大气发射厘米波射电。木星射电主要是带电粒子与磁场和电离层作用而产生的非热辐射,但毫米波射电则是热辐射。此外,木星夜半球还出现很强的闪电。

图6-13 木星的大红斑

2)土星大气

土星温度低,有更多的氨和甲烷凝结,形成较厚的雾霾高层,从而使我们难以清晰地看到下层云带特征。土星大气也有交替的东西风流(纬向环流),相对于自转系统Ⅲ的风速更大(见图6-15左),最大风速为500 m/s,赤道区急流宽达南北纬度40°。南北向风也很弱。土星的风流与云带不如木星那么强相关。在风速变化很大处出现很多旋涡和扰动,而两极区的云带也破为波和湍流旋涡。

图6-14 木星的可见光像(左)(彩图见附录B)与红外像(右)

图6-15 土星的风速(左)与云带(右)

土星的云也呈类似木星云的交替亮带和带纹图案(见图6-15右),但土星的亮带和带纹不如木星那么清晰,这是因为土星的云位于其大气更深处,且浓厚的高层大气和雾霾不够透明的缘故。土星云带延续到南北纬度70°,比木星云带(不超过纬度60°)范围大。

土星大气也有一些斑纹。在南纬55°有一个东西长6000 km的卵形红斑,至少持续4个月。在北纬42.5°的卵形斑长达5000 km,也是反气旋。土星大气偶然发生暴,喷发成为氨冰晶的亮云,甚至在地球上用望远镜也可看到。这些暴的扰动似乎约每30年(近于公转周期)发生1次,还不知道其原因。1990年9月开始喷发的暴导致赤道北的孤立白斑,很快环绕土星扩展为到北纬25°带区,几个月后消失(见图6-16)。(www.xing528.com)

旅行者飞船发现可能来自土星极光很强极区的射电,频率为3kHz~1.2 MHz,在波长2 km左右有强度峰。土星射电变化周期反映土星的内部自转。土星电离层较薄。

图6-16 土星的喷发暴扰动亮带(左上)、1994年9月发生的较小暴(左下)以及南半球出现的龙卷风暴和云带(右)

3)天王星大气

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气环流有些像地球的大气环流,在低纬有西向气流(贸易风),而中纬有东向急流。

由于甲烷散射蓝绿光多,望远镜中看到天王星呈蓝绿色。甚至飞船所摄的天王星图像也缺乏特征,经计算机增强处理后才显示出其南极区暗冠和高纬雾霾,这是太阳紫外辐射致暗的碳氢化合物。南半球还有四个平行于赤道的稍亮云带,其中两个云带持续两个多星期。云带自转比天王星内部快,说明有类似于木星和土星的纬向环流,最大风速约130 m/s。1997年,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摄天王星已大为改观,赤道北出现一串亮云(见图6-17)。

令人惊奇的是,在20多年漫长时间内,太阳照射的天王星南极和处于黑夜的北极同样气压高度几乎全球“同此凉热”,说明大气的热传导很好。国际紫外卫星探测到天王星的紫外(发射)辉光;而旅行者探测到其磁极区有微弱极光,但与紫外卫星所见不同,仅日照半球的强Lα发射,称为电辉光(electroglow)。

4)海王星大气

海王星光谱说明其含甲烷更多些。在甲烷云层的上空还有薄的雾霾层,由太阳光离解甲烷所产生的碳氢化合物(C4H2,C2H2,C2H6)组成。海王星有类似木星的云带特征,但因风速随纬度变化、且相对于内部的向西风速达610 m/s,云特征在几天内就有很大变化。

图6-17 天王星像增强处理略显南极区“暗冠”和高纬雾霾(左,彩图见附录B)、天王星红外像显示赤道北有亮云串(右)

海王星最惊奇的云特征是大暗斑(Great Dark Spot,GDS),中心在南纬约22°,东西约12000 km,南北约8000 km(见图6-18),是像木星大红斑一样的反气旋,反时针向转动,转动周期为15 d,且以速度300 m/s相对于内部向西运动,每年向赤道飘移15°,其大小和形状也有振荡式变化。大暗斑南侧有亮的甲烷冰云(见图6-18)。在南纬约55°有称为“D2”的较小暗斑,可能顺时针转动,其中央有亮的甲烷冰云结,一星期内D2就向北漂移4°。在南纬42°有由很多云纹组成的亮云片,因它运动很快而称为“速克特(Scooter)”,形状也有变化。海王星也有亮云带,但不像木星和土星云带那样对称于赤道。到1995年后,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摄海王星已大为改观,不见大暗斑踪迹。

图6-18 海王星(彩图见附录B)的大暗斑与云带变化

海王星的波长27μm热发射来自主云层之上气压为30~120 mbar的高度,结果显示赤道区和极区比中纬区热些,这是因为中纬大气上升,流向赤道和极区沉降而压缩加热。海王星的特征随时间变化,有时雾霾几乎笼罩全球,但几星期甚至几天后又变得较透明;还发现在太阳活动强时海王星亮度增大,可能是太阳紫外线增强改变了海王星的雾霾层。

5)矮行星的大气

光谱观测显示冥王星表面有甲烷冰,推断它有大气;直到1988年冥王星掩恒星时才真正发现它的大气,这是由其大气掩星使星光逐渐减弱显示的。其大气很稀薄,厚度约为300 km,由氮(N2)、甲烷(CH4)和一氧化碳(CO)组成,它们与其表面冰处于平衡。由于冥王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它在一个轨道周期中离太阳的距离、因而接收的太阳辐射所致冰升华有很大变化,其大气状况也随之变化,表面气压变化于0.65~2.4 Pa范围,表面温度变化于33~55 K范围。

甲烷气体有很强的温室效应,造成冥王星大气逆转,表面之上10 km大气增暖到平均气温36 K。较低层大气比其高层所含甲烷浓度大。新视野飞船越过冥王星后,在背太阳光侧所摄冥王星像仔细处理(见图6-19右)后,显示出多层雾霾。

图6-19 冥王星的大气层

谷神星表面的水冰是不稳定的,若直接暴露在太阳辐射下就会升华为大气。2014年初,由赫歇尔空间天文台观测的谷神星资料,发现几个直径为60 km以下的中纬度水汽源,每秒各放出约1026个分子(或3 kg)。凯克天文台观测到Piazzi(123°E,21°N)和A区(231°E,23°N)的两个近红外暗区是潜在源。当谷神星在其轨道运动中离太阳更远时,其表面冰的升华会减少,而内部动力排放不应受到其所在轨道位置的影响,类似彗星式的升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