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的X射线和γ射线完全被地球大气吸收,因此需要进行太空探测。虽然在20世纪40到50年代末,太空探测是用气球和火箭先后开始进行X射线和γ射线观测的,但70年代后则主要用人造卫星进行观测,首先观测了太阳的X射线和γ射线,接着发现宇宙中的X射线和γ射线辐射。
一般光学望远镜不能用于观测天体的X射线辐射。1960年美国人R.L.布莱克(R.L.Blake)等用针孔照相机获得太阳的X射线照片,1973年用两个互补的多孔径针孔板获得分辨角小于1′的太阳(0.8~2 nm波段)像。同时期,利用掠射光学原理研制出X射线望远镜,它由嵌套的柱面组合的反射物镜成像(见图4-39),分辨可达几角秒。
图4-39 X射线掠射成像望远镜原理
1970年,美国研制的名为Uhuru(意为“自由”)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进入轨道,它探测到近170个分立X射线源。后来,三个高能天文卫星HEAO携带更灵敏的仪器,探测到数百个X射线源,其中HEAO-2为纪念爱因斯坦诞辰百年而命名为爱因斯坦天文台,用专门光学方法得到X射线像。功能最多的是德-英1990年6月1日发射的ROSAT卫星,它测绘X射线天图并指向选择对象。1999年7月,美国发射新型X射线天文台AXAF,后为纪念诺贝尔奖获得者钱德拉塞卡而改名为钱德拉(Chandra)X射线天文台[见图4-40(a)],4个主镜的口径为1.2 m、焦距为1.2 m,工作能量为0.5~8.0 keV,可探测比以前暗50倍的天体,分辨角为以前的,可得X射线像;同年12月,欧洲空间局发射“MM-Newdon”X射线天文台[见图4-40(b)],它有三个内/外直径为70 cm/30.8 cm、焦距为7.5 m的主镜和光子成像照相机及光栅分光仪,工作于0.15~15 keV,还有可见光监视相机,良好工作延续到2016年,发表5000多篇有关论文。2012年6月美国发射“NuStar(核谱仪望远镜阵列)”X射线空间望远镜,工作能量为3~79 keV,可直接摄取X射线像。2017年6月15日,我国发射“慧眼”X射线天文卫星——HXMT(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见图4-40(c)],载高能、中能、低能X射线望远镜和空间环境监测器4个探测有效载荷,可观测1~250 keV能量范围的X射线和200 keV~3 MeV能量范围的γ射线。卫星采用直接解调成像方法,通过扫描观测可完成宽波段、高灵敏度、高空间分辨X射线巡天、定点和小区域观测。
(www.xing528.com)
图4-40 X射线望远镜
(a)Chandra;(b)MM-Newdon;(c)慧眼HXMT
图4-41 γ射线望远镜
(a)CGRO;(b)Swift;(c)Fermi
γ射线更难探测,因为γ射线光子能量高于500 keV,无法使用物镜聚焦成像,实际上以光子探测器(电离室或其他类型光子计数器)为主,并为确定γ射线源的方位和角大小而在前面加“准直器”屏蔽。三个重要的γ射线望远镜载于NASA的SAS 2等小天文卫星。γ射线望远镜也载于苏联的两颗卫星和欧洲空间局的COS B卫星。美国1991年4月发射的康普顿γ射线天文台(CGRO)[见图4-41(a)]在绕地球低轨运行到2000年6月,它有4个主望远镜,探测能量为20 keV~30 Ge V的高能光子,灵敏度比以前提高10~50倍,先巡天,再观测选定目标。NASA于2004年11月发射雨燕天文台(Neil Gehrels Swift Observatory)[见图4-41(b)],延续工作到2018年,它用三架(暴预警、X射线和紫外/光学)望远镜一起观测γ射线暴及其在γ射线、X射线、紫外和可见光波段的余晖。2008年6月发射的费米γ射线空间望远镜(Fermi Gamma-ray Space Telescope)[见图4-41(c)]延续工作十多年,由主要仪器大面积望远镜(探测光子能量为20 MeV~300 GeV)和γ射线暴检测器(14个闪烁计数器)巡天,研究诸如活动星系核、脉冲星等高能天体和暗物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