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历以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即回归年)为基准,也称为阳历,始于古埃及,起初一年仅360天,后来发现太阳运行一年为365.25天,把一年定为365天。我国早从“黄帝历”就以365.25天为一年,《尚书·尧典》载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公元46年,罗马帝国最高统治者儒略·凯撒在埃及天文学家帮助下改革历法,新历称为儒略历,主要内容如下:每年设十二个月(这里的月仅是一种时间单位,与月球位相圆缺变化无关),全年365天;冬至后第十天为岁首;每隔三年设一个闰年,于二月末多加1天。
儒略历平均每年为365.25天,比回归年(365.2422天)长0.0078天,从公元325年到1582年累积约10天。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采用业余天文学家阿洛伊修斯·里利乌斯(Aloysius Lilius)的改历方案,将儒略历每4年置一个闰年改为400年置97个闰年,规定只有世纪年份可被4整除的(如2000年,2400年)才算闰年,而其余的世纪年份不再是闰年而为平年(如1900年,2100年),称为格里历(Gregorian calendar),它的平均年为(365×400+97)÷400=365.2425天,要经3300多年才与回归年相差1天。格里历后来被更多的国家采用而成为公历。公历纪年(公元年号)从所谓“基督诞生”算起,实际上,基督(耶稣)诞生的真实年代无从查考,而是按一位教士“倒推”建议采用的。我国古代采用帝王年号,使用不方便,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华民国”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公历纪年。(www.xing528.com)
公历的平年有365天,分12个月份,其中1、3、5、7、8、10、12月份有31天,4、6、9、11月份有30天,2月份有28天;闰年有366天(2月份有29天),其余月份的天数与平年一样。岁首(元旦)和纪元(年份)纯粹是人为规定的。公历的岁首和纪元是从儒略历沿用下来的。
公历中还有7天的记日方法,即星期。在古代巴比伦,依次以太阳、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代表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直到现在的某些语言中还保留这样的星期命名,如英语的星期日、星期一到六分别为unday、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