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合作抗战的战略态势,表现为两个纲领、两个战场的事实上的相互配合。两个纲领,一个是《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一个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两个战场,一个是正面战场,一个是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的战略态势,并不是国共两党协商分工的产物,而是两党各显其能的结果。两个纲领,是两党各显其能的抗战路线。
国共两党阶级立场、政治原则的不同,决定了它们的战略选择不同。坚决抗战,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3]蒋介石集团掌握着全国政权,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大众,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还总是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国际支持和援助上。1938年三四月,国民党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中国共产党相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共同抗战,确信只有这样才能坚持抗战和争取抗战胜利,使抗战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与国民党实行的片面抗战路线不同,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4]1937年8月下旬,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洛川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毛泽东起草的宣传鼓动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及一系列相关决策。为了回应“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1938年五六月,毛泽东以讲演的方式公开了《论持久战》。《论持久战》似乎是抗日战争的行动蓝图,产生了指引抗日战争发展趋势的社会历史效应。国共两党合作抗战,却各自为政。合作抗战是应对非常形势的非常之举,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面临因日本侵略而发生的亡国灭种危险,这是非常形势;国共两党,社会底色不同,一个是资本主义底色,一个是共产主义底色。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虽合作,却各自为政。在随后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越来越多的人看清了国共两党的真实区别,作出投奔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选择。蒋介石不敢发动群众,毛泽东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得民心者得天下,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开始反转。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的战略态势,与国共两党各自施行其抗战路线密切相关。掌握全国政权的蒋介石国民党,依靠政府和军队的力量正面抗击日本侵略军。敌强我弱,处于弱势的国民党军队且战且退,正面战场渐次沦陷。沦陷区成为日本军队继续进攻的后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进入敌后区,建立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由此,中国抗战形成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的战略态势。不敢动员群众的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实行片面抗战路线,退缩到了大西南,在沦陷区无能为力。国民党汪精卫集团成为日本统治沦陷区的傀儡。在沦陷区进行抗战,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在敌后开辟战场,建立根据地,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逐步扩大敌后根据地,扩大敌后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渐次退缩,共产党敌后战场却逐步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抗战前偏居陕北,到抗战结束时已经遍及沦陷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得到壮大,是在开辟和扩大敌后战场抗击日本侵略中而壮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壮大,与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是一致的。(www.xing528.com)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一个退缩,一个扩大,历史地形成了相互配合的战略态势。若无正面战场,日本侵略者将闪电式地以军事力量占领中国,敌后战场的开辟将异常困难。若无敌后战场,沦陷区就是亡国之地,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向世人昭告沦陷区并没有完全沦陷。敌后战场还牵制了日本侵略者在正面战场的进攻力量,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是中国坚持抗战到底的能力显示,是保障中国大后方安全的重要因素。对立统一是世界的本质。对立的国共两党,实行对立的抗战路线,在面对外敌入侵,民族存亡之际,却产生了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的战略统一性。这是历史之妙,也是中国之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