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朝统治权威丧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清朝统治权威丧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在立宪派推动朝廷加快仿行立宪的同时,一些地方督抚与驻外使节也纷纷要求加快立宪。这个名单一公布,让全国人民与立宪派人士对于立宪失去了信心,也看清了清朝廷的真面目。立宪运动破产了。清朝的统治权威在义和团运动以后遭受重创,东南互保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而新政与立宪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点。新政与立宪使清朝的统治力下降了,统治权威大量流失,革命就像未爆发的火山,只是在等待一个时机。

戊戌变法时,维新派提出了君主立宪的思路,但是没有能够实施。庚子之乱后,面对更加严重的内忧外患,要求立宪的呼声又高涨起来。日俄战争,日本大胜,使得当时立宪国战胜君主专制国的议论成为舆论热点。面对国内外强大的压力与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清朝廷再三权衡后,终于迈出了预备立宪这一步。

1905年9月清朝廷宣布要仿行立宪。同年12月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到日本与欧美各国考察政治。1906年,五大臣回国,向慈禧密奏,陈述了立宪的三大好处: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奏折提到,由于中国的国民知识的欠缺,立宪不能马上启动,只能先行预备。慈禧看到这份折子后受到鼓舞。后经过王公大臣们讨论,于1906年9月1日正式颁发上谕,宣布预备仿行宪政。上谕提出,“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仿行立宪首先从改变官制开始,在新政的政府改革基础上再进行改革。中央政府设立外交部、吏部、民政部、礼部、学部、法部、大理院、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除外交部外,其余各部由设尚书二员、满汉各一员改为每部只设尚书一员、不分满汉。改革后,13名内阁大臣中,满族贵族占了7人,蒙古贵族1人,汉人只有5人。地方官制的改革,本来想削弱地方督抚的大权,但因遭到强烈的反对而没有实质性的动作。1907年8月,把原来准备立宪的政治馆改为宪政编查馆,成为设计与推行宪政的枢纽。1907年9月,清朝廷又派员第二次出洋考察宪政,主要是考察英、日、德三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在朝廷仿行立宪的鼓励下,原本就极力推动立宪的社会力量更加活跃起来。立宪派除了同革命党人论战争取扩大自己的同盟者外,还在组织上进行大量活动,推动立宪的进程加快。据不完全统计,自1906年到1911年间,海内外成立的立宪组织多达84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著名立宪派领袖张謇、汤寿潜等领导的预备立宪公会,康有为领导的国民宪政会(对外则称中华帝国宪政会),梁启超等人成立的政闻社,杨度成立的宪政讲习会。这些组织成立后,出版书刊,举办各种宣讲活动,策动地方自治,培训宪政人才,发动和参与国会请愿活动。

在立宪派推动朝廷加快仿行立宪的同时,一些地方督抚与驻外使节也纷纷要求加快立宪。在这种压力之下,清朝廷于1908年8月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并且颁布了《议院未开以前逐年筹备事宜清单》。前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除了规定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外,它还逐条规定了臣民的权利与义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后者则对于1908年到1916年间所要准备的立宪事项,逐一做了计划,相当于立宪的时间表与路线图。1909年1月,清朝廷正式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与《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同年10月,成立资政院,诏令各省成立了谘议局,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了议会机构。利用这一刚成立的国家机构,立宪派在1910年举行了三次全国性的国会请愿活动,要求缩短预备立宪时间。在激起更大的请愿声浪后,清朝廷被迫把原来的9年缩短为6年,公布了修订后的立宪预备清单,把开国会的时间定为1913年,而设立内阁的时间定为1911年。1911年5月,清朝廷公布了内阁名单。在13名国务大臣中,满族占了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只有4人。这个名单一公布,让全国人民与立宪派人士对于立宪失去了信心,也看清了清朝廷的真面目。不久之后发生的武昌起义,一呼百应,是清朝廷人心尽失的表现。立宪运动破产了。

清末立宪是清朝历史上最为彻底、深入的变革,走得也最远。它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中央到地方,从朝廷到民间,进行了许多实质性的操作。但是清朝廷没有料到的是,立宪不仅没有拯救清朝廷,反倒加速了它的灭亡。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

首先,清朝廷是在一个充满风险的风雨飘摇的现实情境中进行改革的。庚子事变之后,清朝廷元气大伤,民心士气与国内外的观感都处在最低点。它所面临的国防、外交、民生、财政、吏治等问题都是长期积累的老大难问题,一直没有缓解。革命,却已经渐成气候。这时候启动如此伤筋动骨的改革,清朝廷并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和试错的本钱。这不是一场从容的主动的改革,而是被动的、急功近利、抱薪救火般的改革。

其次,统治集团的政治远见、政治勇气、政治掌控力与政治智慧,远远不够。大清立宪最主要的动机,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消除革命党带来的威胁和改善国际形象及外部忧患,至于立宪真正的意义——对于民生的意义,对于一个民族政治进化与文明进化的意义——则完全没有认识,这反映了立宪的动机何其功利。这种认识,注定了仿行立宪只是一种挽救统治危机的手段,而不是政治建设本身的进步。在预备仿行立宪的过程中,因为官制改革,清朝廷内部争斗激烈。满人大臣与汉人大臣的权力分配问题,始终是清朝廷的大患。朝廷权贵之间,亦有重大矛盾,时人有满人分为七派之论。1907年,发生了所谓丁未政潮,朋党之争激烈。1908年,慈禧与光绪去世。权力的继承者光绪之弟载沣等人视汉人为政权的重大威胁,一心借立宪之名收汉人之权。朝廷重臣政治资质平庸而贪腐盛行。奕劻是首辅大臣,也是巨贪。(www.xing528.com)

最后,新政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化推动着人们走向了革命。清朝的统治权威在义和团运动以后遭受重创,东南互保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而新政与立宪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点。仿行立宪开启了民主进程,启发人民的民主意识。各阶层民主的诉求在增加,这种新的民主意识必然带来对于现政权的与日俱增的不满与批评。民主思想的阀门一旦打开就再也无法关上。出国留学的新学生,培养的新式军人,其骨干恰恰是革命的积极参与者与召唤者。

新政与立宪使清朝的统治力下降了,统治权威大量流失,革命就像未爆发的火山,只是在等待一个时机。

[1]《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9页。

[2]《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9页。

[3]《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80页。

[4]《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8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