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朝推行新政的困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十五讲

清朝推行新政的困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十五讲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政是对于这种错误政策的修正。这说明清朝廷的形象在此次危机中受到重创。从列强到中国士绅,甚至中枢重臣、地方督抚,海外舆论纷纷要求变法,清朝廷不得不试行“新政”。1901年4月29日,成立了督办政务处,参与者皆为实权朝廷重臣,专门管理与筹划新政。这个奏折,相当于试行新政的纲领。吏治的问题没有改善,腐败无能的满族官员把持了大权,他们推行新政的态度也不积极。如此种种,使得清末新政没有能够实现自强的预期。

清朝推行新政的困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十五讲

清末新政为什么发生?

晚清的求变,是一个内外交困下必然的选择,任何统治者要维护它的统治,也不能不走向这个方向。戊戌变法的失败是暂时的挫折,但并不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中断。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末新政是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继承者,它的发生是自然的。

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上发生?这是清朝廷对自身困境的自我救赎。一是对前期错误的内外政策的自我纠错。戊戌变法之后,慈禧太后对外则是排斥,对内是趋向保守。这种政策对于庚子之祸负有直接责任。慈禧太后本人也意识到此点。新政是对于这种错误政策的修正。二是应付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辛丑条约》之后,巨额的赔款使得中国的财政状况更为恶化。只有发展工商业,进行改革,才能有缓解希望。三是对自强的渴望。巨大的近乎亡国的灾难给慈禧太后等人以沉重的刺激。四是对自身形象的改善。清朝廷的形象,经过此次大劫,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落千丈。列强看到了一个无知、无能,近乎没有理性的政府。东南互保的发生,说明政府中央权威的丧失。中国老百姓看到了一个腐败、鱼肉自己人民、无力抵抗外国的朝廷。据孙中山自述革命历程时说,1900年是革命的分水岭。1900年前宣传革命,应者寥寥,1900年后到各地宣传,应者云集。这说明清朝廷的形象在此次危机中受到重创。五是对于正在兴起的革命党的回应。为了应对革命党,清朝廷也不得不进行改革。从列强到中国士绅,甚至中枢重臣、地方督抚,海外舆论纷纷要求变法,清朝廷不得不试行“新政”。

慈禧在西安即宣布变法,下罪己诏,承认了自己对于庚子之乱的责任。1910年1月29日,颁布变法诏。1901年4月29日,成立了督办政务处,参与者皆为实权朝廷重臣,专门管理与筹划新政。7月,张之洞刘坤一联合上书著名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基本被清廷采纳。这个奏折,相当于试行新政的纲领。新政的内容主要有:

第一,行政体制的改革。1901年7月,撤销各国总理事务衙门,改设外交部,班列名部之前。1903年设立商务部;后来与工部合并,设立农工商部。成立陆军部。1905年设立巡警部,学部;裁减各官署书吏差役。1901年8月,废止捐纳。詹事府并入翰林院。撤销了云南、湖北和广东的巡抚建制,以及东河河道总督与漕运总督的职位。

第二,军事方面的改革。1901年8月,废除武科,一年内裁减20%到30%的绿营与防勇。创办武备学堂。命令铁良与袁世凯在北京训练八旗兵。1903年12月,设立了练兵处。1902年,袁世凯练成北洋常备军12500人,张之洞练成湖北常备军7000人,成为全国练兵的样板。1904年,练兵处与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常备军36镇,每镇12500人,总共为45万人。但这个计划没有完成。

第三,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废除科举、扩大海外游学与设立学校三件大事。1901年9月,开始在各省和大城市,府州级书院改为中等学堂,县级书院改为初等学堂。1904年,修订钦定学堂章程,制定了一套以日本教育制度为样本的近代学校建制。宗人府挑选旗人子弟出国游学,各省当局挑选学生出国留学。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考试。(www.xing528.com)

第四,经济方面的改革。1903年商部成立前,修订商律。1903年,公布了《公司注册试办章程》《矿务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1905年后,在北京设立了高等实业学堂。

第五,社会领域的改革。1902年2月,允许满汉通婚,解除妇女缠足,禁止吸食鸦片。1905年设立难民营,收留流浪者与失业者等。

第六,法制的改革。1904年,成立了修订法律馆,由著名的法学家沈家本等人主持。他们先后翻译了一批西方国家法律,并且制定出了相关的法律草案。1905年,删除了《大清律例》中的酷刑。1910年,颁布了修订后的《大清律例》。法制改革,使古老的中华法系走向新生,是中国法律体系转型的开始。

如果把这些措施与戊戌变法相比较的话,会发现很多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这只不过是一次因为清朝廷腐朽而迟来的改革。

总体来看,新政的实施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的。比起戊戌变法,它的落实程度强多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政治上看,中国行政体制中一个最重要的制度六部制被废除。设立外交部,是中国试图融入国际社会的一步。由于新式军队的操练,形成了袁世凯的北洋集团,后来成为决定清朝廷命运的关键因素。军队的改革对于清朝的统治力实质上是一个削弱。从经济上看,清末的国内外贸易增长迅速,一批商业城市发展很快,各种商业组织也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经济生活中一个重大的变化。1901年到1911年,兴起了一个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高潮。这10年间设立的工矿企业达650家,资本总额1.4亿元,相当于1858年到1900年的两倍多,这个速度是很快的。从文化教育上看,成效更加明显,各类学堂发展迅猛。1902年到1911年,据不完全统计,新式学堂数量从1903年的769所发展到1909年的59117所,增加了76倍。在校学生人数1902年为6912人,1909年增加为1639641人,增加了236倍。海外留学人数也出现了大幅增长,1905年仅留日的人数就有8000人。一个新的学生群体、新的知识分子群体已经形成了,他们是探索中国出路的新生力量。科举制被废除,新的学校教育系统被建立,这是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实质性转变。

但是,清末新政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问题。虽然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是民生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更加恶化。新政的实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这些被转嫁到了老百姓的身上,导致民怨丛生。从1902年到1905年,各类民变326起。因为财政的困难,许多新政的措施得不到落实。吏治的问题没有改善,腐败无能的满族官员把持了大权,他们推行新政的态度也不积极。如此种种,使得清末新政没有能够实现自强的预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