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戊戌变法预备活动及成效

戊戌变法预备活动及成效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讲学之余,他在学生协助下撰写变法思想的著述,构建变法运动的一套理论,其立意是阐述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的必要性、合理性。这次科考,康有为得中进士,授任工部主事,在京城继续致力于变法运动。此时,变法图强开始成为时政主流议题,帝师翁同龢、总督张之洞也积极主张变法。维新运动遭到顽固派极力反对。

戊戌变法预备活动及成效

戊戌变法创始人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县(今广东南海市)人。自幼读书,涉猎广泛,留心经世学问,对儒学、理学佛学都有研究。1879年,他21岁,在广东西樵山偶遇京官张鼎华,听闻京城洋务新风气、近时人才和各种新书,于是决定舍弃考据、帖括之学。此后,他到上海香港等地观光,感触深刻。他大量购买西学书籍,理化史政,都悉心研读,初步形成了学习西方、维新变法的思想。1888年,他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结识了一批关心时局的官员朋友,上书表达变法主张。1890年,他在广州会晤今文经学家廖平,认识到今文经学比古文经学有利于发挥他的变法主张,于是从推崇古文经学转向推崇今文经学。从这年开始,他先后在广州的长兴里、万木草堂收徒讲学,授课内容主要是“讲求仁义”“中外之故”“救国之法”。他的学生大多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中坚力量,其中梁启超影响最大。讲学之余,他在学生协助下撰写变法思想的著述,构建变法运动的一套理论,其立意是阐述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的必要性、合理性。“它一定程度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认识。”[1]

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和众多举人在北京参加会试。4月中旬,康有为得知日本强逼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立刻令梁启超号召广东、湖南在京参试的举人上书反对。京城的官员和士子也纷纷联名上书。4月底,他联络各省在京举人集议上书,会后由他起草一折——《上清帝第二书》。“这道上书与时论明显不同。”[2]时论主题只是反对和议,而它则明确建议维新变法,其中设“议郎”显示了仿行西方议会制度的意图。这一事件,史称“公车上书”,签名者据康有为回忆多达1100人。上书虽然递交都察院时遭到拒绝,却在社会上广为传抄。这次科考,康有为得中进士,授任工部主事,在京城继续致力于变法运动。5月,他第三次上书,由人代递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引起光绪皇帝注意。6月,他第四次上书。此时,变法图强开始成为时政主流议题,帝师翁同龢、总督张之洞也积极主张变法。“翁同龢会见康有为,与他通信,商讨变法事宜。张之洞、袁世凯资助维新派办学会、办报纸。”[3]

1895年7月,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8月,他与杨锐、张权、陈炽、袁世凯等人发起强学会,督抚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王文韶、宁庆、聂士成、盛宣怀捐资赞助。维新运动遭到顽固派极力反对。御史杨崇伊奏劾京官创立强学书院植党营私、开士子议政之风。后强学书院和《中外纪闻》遭到查禁。慈禧似乎在权衡顽固派和维新派相互较劲,是维新运动最大的变数。(www.xing528.com)

维新派的活动还有:1896年8月,汪康年、黄遵宪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影响深广;1897年4月,江标、唐才常在长沙创办《湘学新报》;1897年10月,严复、夏曾佑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成为维新派在北方的舆论中心;1897年10月,陈宝箴在长沙开办时务学堂;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等人热心维新,还邀请谭嗣同、梁启超到长沙兴办新政,湖南成为地方上维新人士最为集中之地;1897年冬至1898年春,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陈宝箴支持下建立南学会。“据不完全统计,1895~1897年,维新派和开明人士在全国共创办学会23个、学堂17所、报馆9家、书局2家,总计51个。到1898年,增加到300多个,这表明维新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和规模。”[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