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之前,中西虽有接触,但西方势力还没有能力侵略中国,古老的中国依然“用夏傲夷”地看待西方势力。中国文化的优越感和“天朝上国”的自我感觉,为士大夫提供了骄傲的资本。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进展及开拓全球市场的需要,鸦片成为其打开中国大门的敲门砖,面对鸦片流毒,林则徐坚决主张禁烟,虎门销烟响彻中华大地,林则徐也因此为国人所耳闻。然而,他努力了解国际知识,了解西方地理、历史甚至律例的事迹却不为国人所详知。作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种殊誉因何而来?带着这种思考,我们走进这一历史人物的那段历史。
林则徐于1838年出任钦差大臣,在此之前,他对西方世界的认知和知识素养并不比其他官员高明。林则徐和其他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一样,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唯一有所不同的就是做事认真、务实,不拘泥于旧。林则徐于1839年3月到达广州,1841年5月调离广州,作为钦差大臣,他是清朝廷当时对英事务的最高代表,初到广州的林则徐在与英人接触时也认为:“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西方那些贸易之物没有什么稀奇,对于中国来说可有可无,中国一旦断绝贸易,禁止茶叶、大黄,夷人便无法生存。甚至认为,夷人的眼睛夜间不能辨路,腿不能奔跑,等等。但最为难得的是林则徐相信中国的一句古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彼到底是什么来头,是林则徐非常感兴趣并且一定要了解的,所以林则徐那种务实的精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正是这种刚正与韧劲,使他千方百计了解对方、了解中国之外的世界,也许林则徐本身都没有想到他会被后人冠以“睁眼看世界的中国第一人”,但林公不愧此名。(www.xing528.com)
林则徐努力了解西人世界,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首先,招罗外语人才,研究外情。其次,翻译外文报纸,可见林则徐对西人认知中国社会的重视。最后,翻译地理、国际法、见闻录等著作,作为了解西方社会的窗口。他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外国书刊,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参考消息”;为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较为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林则徐的努力,为清朝廷了解国际形势,了解国际惯例,了解英国,提供了很多极富价值的知识,对于打开国人的视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林则徐的努力意义还在于其作为一个封建社会造就的知识分子,能够面对现实,放下自大的心态,在历史转折之初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沉着应付,适应转折,自觉调整,成为时代的翘楚。也正是从林则徐开始,中国知识界出现了研究世界历史、地理、国际知识的新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