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丧权辱国的结局,对中国社会似乎没有什么触动,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位睁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例如林则徐、魏源。对鸦片战争之后的情势发展,清朝廷并非没有感知,从李鸿章的议论可见一斑。1872年5月,他在上奏的《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提到:“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两年后,他在上奏的《筹议海防折》中再次提出“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朝廷虽然意识到了情势的严重性,却迟迟不能创制出全盘性的国家战略。洋务运动不是由中央政府统筹推进的全盘性国家战略,因此未能实现富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治维新是中央政府统筹推进的全盘性国家战略,日本因此富强起来。这个鲜明的对比,以甲午战争失败的形式惊醒了以康有为、孙中山为代表的社会群体。戊戌变法也不是中央政府统筹推进的全盘性国家战略,因慈禧杀害维新人士而流产。慈禧倒行逆施的行径造成了引狼入室的国家灾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局致使中国成了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在近代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清朝廷虽然有机会改变这个进程却没能改变。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
中国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是一个皇权至上的家天下农业社会,即地主阶级统治的传统的封建主义社会;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逐渐地破坏了中国封建主义的社会结构,中国人民打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的探索推动中国逐步地走向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性质是历史时代的实质内涵,社会性质的质变是划分历史时代的客观根据。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社会进程是中国古代历史,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社会进程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也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起点。(www.xing528.com)
中国在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片断、一个侧面。反抗侵略、探索出路的抗争,使中国避免了被瓜分、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亡国灾难,是自然疆域的完整性大体得以保持、中央政权的形式性基本得以保留的主要原因。反抗侵略、探索出路的抗争,发展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冲决一切阻碍中国进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因素,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年,中国发生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