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来宾县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新中国成立后,来宾县委、县政府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有序地推进各方面建设。在城建方面,城乡建设纳入政府的工作议程,来宾县设立城乡建设管理机构,加强对城乡建设工程的领导,加快城乡建设的步伐。
来宾县老火车站(兴宾区老促会供图)
1950年,建来宾盐业仓库和来宾火车站(面积400平方米)。1952年,建县工会办公室。1953年,根据县长肖雷建议,在水落建设新的县址,同年冬,县委、县政府办公楼和住房建设完工。1954年春,来宾县委从城厢街搬迁到水落办公(今兴宾区前卫路13号)。新县城总体规划:城镇人口规模从500人发展到1000人;城镇用地面积为0.5平方公里,比水落村面积扩大10多倍。1954年在南一路建设新华书店、贸易公司、人民饭店,在南二路建造800平方米圩亭。同年,人民医院、红水河码头等一批建设项目动工。1955年始建和平路、南一路、南二路、南三路、合山路、合山东一路、合山东二路、前卫路、柳来路等土砂街道。同年,粮食局、邮电局等单位在南一路北侧建办公楼和宿舍用房,来宾粮所建苏式高门仓库一幢,容量100万公斤,建房式仓库一幢,容量150万公斤。在前卫路,建县政府办公楼两幢,共1800平方米;在南一路,建成苏式砖木结构的邮电局办公用房和中国人民银行来宾支行办公楼。1956年,建成县糖纸厂、印刷厂、鼎锅厂、淀粉厂、百货和花纱公司、日杂门市部、县中学(今来宾二中)、县壮校(今来宾一中)、镇北小学(今实验小学)、镇东小学、镇西小学等单位。1956年至1957年,兴建南四路、西一路、西二路、北一路、北二路、北三路。至此,县城路网初现雏形。
(一)积极恢复和发展水陆交通
1950年6月27日,湘桂铁路柳(州)来(宾)段修复通车。8月12日,遭土匪破坏的来宾至合山煤矿铁路经修复后通车。10月,湘桂铁路来宾至镇南关(今友谊关)段动工兴建。同月,红水河临时舟桥架设工程动工,12月完成单组轨道牵引小型冷机车过河。舟桥使用58天,通过载重车1456辆、冷机车11台、回空车1041辆。1951年,红水河铁路钢桥梁大桥竣工使用。1952年,来宾至南宁铁路路段建成通车。
1955年至1956年春,珠江航运管理局组织整治红水河航线,炸除恶滩以下至大湾圩河段的蓬莱、寺滩、赌命滩、马滩、黄牛滩、黄滩、步至滩、七寸角、三坳滩等21处滩险的危险礁石和零散孤石,共完成炸礁16659.6立方米,水运畅通。1956年7月,由广州军区机械部工程大队测绘、军区投资,修建六道经北五、古排至凤凰公路建成通车。1956年开始修建六(道)来(宾)线。1956年,开始在红水河河道设置简易航标和险滩信号台,确保船舶航行安全。1956年12月,来宾县建成红河农场渡口,解决了两岸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www.xing528.com)
(二)邮电方面
新中国成立初期,来宾县邮电网络发展迅速,逐步扩大收寄各类函件、包件业务。1950年12月,县政府开始向各区征集杆木架设乡村电话,此后的13个月共架设电话线路602.25千米,安装电话机99部,实现了城乡电话连接,提高了办事效率。1953年,电话总机从城厢迁到来宾镇,农村电话列为地方国营。1953年,有直通柳州电话线1条。同年,发报业务限于县局办理,有人工收发报机1台。1956年始设农村邮路共5条,邮程352公里。
(三)能源方面
20世纪50年代初期,来宾县兴建了发电厂,电力网络设备有了雏形。1954年,合山煤矿在里兰矿红水河畔建成发电车间,为平阳乡和溯社乡供电。1957年,县城始建发电厂,装机容量64千瓦,发电量为1.82万千瓦时,机关和居民共安装1200多盏电灯,为县城用电照明之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