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及其具体形式之展现,是以继承和创新的方式进行的,前者是发展的基础,后者是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发展的最终归宿。如果没有这样或那样的创新,便没有文化的生命力,便没有文化的灵魂。陶瓷之所以在中国有这样辉煌的人文景观,就是因为它是从这样的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方面,它为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技术支撑,成为人们进行物质文化生活的基础,在此所形成并建构的文化体系,成为陶瓷物质文化;另一方面,陶瓷成为非物质文化承载与传播的媒介或载体,它将创造者所创造的文化承载并传播开来。因此,陶瓷文化创造者十分看重陶瓷这样的文化特性。
在德化窑陶瓷工艺美术发展过程中,明代何朝宗做过积极的探索与开拓,他开拓了属于自己的天地;清末民国初期的苏学金也做过积极的探索与开拓,随后,许友义、苏勤明接踵而至,均有所建树。他们在白瓷瓷塑上的建树,是在德化陶瓷工艺美术发展中挑战自我的人文展现。
人们对任何事物所寄寓厚望的是在情感释放中富有个性风格的展示,乃至以互惠式来现实集体主义的理想蓝图,随之而来的是超乎寻常的人的本性的外泄,它不免是在正能量释放中所体现出的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深切关注。即便在局部范围内,个人的荣辱和得失也认为是自然的,而处变不惊与凌辱随意,方能体现真正的富有个性的精神。然而,面对环境的考验,个人意识、欲望的实现,是要与具体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倘若如此,才能实现个体的雄伟蓝图。“物竞则异,适者生存”,看来适合环境是成功的条件,但事实上,仅仅维持生存的条件是不够的,尤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文化时代笼罩的社会环境中,被动的适应总会一事无成。因此,环境的决定作用仍然是不可小觑的因素。
在现在德化陶瓷产区,陶瓷生产与运作是以经济文化运作的模式进行的,这就决定了个人的渴望、意识、情感,以及表现意识和情感的方式,是在以陶瓷为物质媒介的文化运作中取得最大的经济利润为宗旨的,这样的一般的常识,是极其明了的。于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历经激烈竞争的人们都懂得这一点,即利用最佳的手段、最少的消耗赢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应。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彻底荡涤了中国固有的属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并极大地动摇了普遍存在的公有制体制下人们共同享有物质基础。尽管在占有制上公有制经济仍然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但是,广大社会成员中的许多个人,或属于私有性质的集团,均为自身的利益,尤其是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在不停息地打拼着,这样,过去(指计划经济体制下)属于共同拥有的物质利益趋于个人拥有与个性创造。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们所需要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基本元素,甚至连同精神生活的载体等,均需要在市场上才能购买得到。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属于私有的个人或组织必须为占有更多的市场价值而奋不顾身。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外文化交流上,主要以吸收外资、引进技术与输出劳务为基本方式参与国际文化经济活动的。尽管人们改变了前辈(鸦片战争后长期的半殖民地经济)的经济运作模式,可是在主流文化落后于人的改革开放之后的若干年中,那种属于先辈极其不愿从事的文化活动,人们仍然不得不继续进行。在具体的全局的社会实践中,德化陶瓷生产一直扮演着产品加工者的角色,如若说有设计活动的话,也仅仅局限在改良设计的层面上。因此,对于面向西方现代市场经济的德化陶瓷生产与运作而言,它必须以赢得市场才能保证它足以沿着合乎常理的轨迹向前迈进。
现代社会,德化陶瓷产区继承了传统陶瓷工艺美术的衣钵,在发展陶瓷工艺美术方面,实际上也就是对传统工艺美术时期文化环境条件的继承与发展,人们无需问津其他因素,只有做到一点就足以了,即生产的商品只要能够卖得出去,并能够保证这样的文化活动能够持续下去,就足以慰藉自己的企图了。因为这种种理由,均可以说明它的生产是合乎逻辑的一种运作方式。这样,仅仅局限在临摹与仿制传统陶瓷制品的范畴内,缺少沿着传统之路进行创新的气象,这也是合乎社会现实的事情。由此看来,总是希望事物按照传统的理想模式运作,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尽管与故去“通才”“全才”时代相比,陶瓷陶瓷文化建设缺乏昔日应有的朝气,但是只要它能够符合现实的文化环境,就再也不能受到责备了。
当然,人们总要在自身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产品中附加更多的使用价值,只有这样,它才能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愈加有文化意义。因此,德化陶瓷生产与利用,以及陶瓷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又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就在这式微与兴旺、迷茫与自信、困惑与豁朗叠加交错的时日里,许多有识者对德化陶瓷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着苦思冥想与富有睿智的探索。
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经济环境不同,现代市场经济环境逼迫商品生产者,苛求生产主体富有创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长期的赛跑中一路领先。实际上,世界工业革命以来,迅速变化的卓越的社会生产力,足以将产品变得琳琅满目,而人们在文化生活方面对之的需求也变得丰富多彩及扑朔迷离。这看似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在后现代主义思维的大师们看来,是十分简单的事情了。“后现代主义的发言人(之一)恩斯特(R o be r t.A.M.S t em)把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归结为三点:即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引喻主义(Allusionism)和装饰主义(Ornamentation)。”[21]尽管它还在发展中,人们依然感觉到的,是它还不能囊括所有的文化内涵,但是,只要人们沿着这条道路盘桓下去,就能看到更大希望。这不仅指导了现代设计,也指导了现代艺术,乃至对现代工艺美术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工艺美术原本就是历史的,沿着历史前进是十分自然的选择。
在此,介绍一位属于从传统文化中探索与寻求发展的人,他是在陶瓷工艺美术领域学习、制作、生产,乃至经营近三十年的林建胜。
林建胜,1965年出生于福建德化,高级工艺美术师。在德化陶瓷工艺美术生产领域,在他出生后,随着德化陶瓷文化跌宕起伏的半个世纪中,他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德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并在陶瓷文化的运作中成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现为德化聚玉堂艺术总监,他在组织生产与经营陶瓷产品的同时,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思考陶瓷产品的文化创意,他在组织生产与经营陶瓷产品的同时,多从陶瓷工艺美术的角度出发来发展陶瓷文化,即他在陶瓷工艺美术生产领域从事瓷塑创作,并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www.xing528.com)
在最近的五年中,他创作的作品在国家级、省级组织的专业评比中,所获得的奖项有50件之多,其中,有3件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金奖1件;中国陶瓷“大地奖”1件;中国工艺美术类评比金奖8件;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陶瓷艺术创意大赛金奖3件;福建省“闽艺杯”陶瓷艺术创意大赛金奖1件,等等。随着陶瓷生产的发展与陶瓷文化运作向多元化发展,陶瓷文化的非物质文化因素在日益上升。摆在林建胜面前的已经不是简单的参赛与获奖,而是如何提升陶瓷文化内涵,如何将自身的创意更加适合地放置在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陶瓷工艺美术品的生产与制作。一种新的渴望及追求等待着他以创造的精神来实现,这种理想及追求附加的不仅仅是经济价值,更多的是陶瓷在人们文化生活中所激起的心灵感应,与属于天然性质的人性回归。在他创作的作品中包含了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道家文化的精髓,与佛家文化的精神和宗旨所在,这似乎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关键。
有关儒家文化内容的创作,他以塑造儒家思想之尊者孔子为典型形象,力求创意新颖,塑造形象,主题用以展示“万世师表”的高大形象,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师尊地位。然而,创作者不仅仅局限在春秋时期孔子的活动时限,以及在他之后所形成的影响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具有两千多年之久的儒家思想。作为一种精神,孔子的思想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支柱,成为人们效法的楷模,孔子的思想也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灵魂。在追溯孔子思想的起源中,创作者积极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将伏羲氏进行了解读,即《伏羲爱鹅》。从儒家思想的起源看来,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实际上,孔子的思维早已将儒家的思想起源定位在原始社会时期,即“三皇五帝”时期,三皇古代传说中的三个帝王,包括:一称为天皇、地皇和人皇,或二称为伏羲、神农、燧人,古代传说中的五个帝王,包括黄帝(轩辕)、颛顼、帝喾、尧、舜。有关五帝说,司马迁在《史记》本纪第一就记载与论说了五帝,并给出相应的定论:“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22]由此可见,孔子极为推崇五帝之德,并将五帝之德确立为儒家思想有关德育的典范。有关“三皇”有众多传说,乃至神话故事。有关神农教化人耕种,伏羲教化人饲养动物,“伏羲爱鹅”就是伏羲躬亲驯化动物的事迹之一,这也符合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处世准则。进一步讲,“伏羲爱鹅”也反映了人总是与自然物为善、修好,甚至将其教化为具有灵性之物,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另外,创作者在这个主题系列中,又选取了一个具有文化典型意义的主题:他以三国时代的关羽为范本,集中摄取了关羽一生忠肝义胆的事迹,并进行必要的浓缩,即为《忠义千秋》。当然,世事至此,创作者仍然没有将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忘却,而是继续追踪与深化,即他将落脚点放在“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结局上,他以“大唐风韵”为题材歌颂了儒家思想治国的盛世凯歌。众所周知,大唐帝国建立以来,轻徭薄赋、趋利避害,并兴科举之事鼓励教育发展,乃至广收天下英才治国安邦,因此,在唐朝出现了历史上较为持久的稳定局面,使封建文化达到全盛。总之,在创作者的陶瓷工艺美术创作视野中,以儒家思想及其文化为核心内容,进行创作,主题鲜明、立意高远,不仅在继承传统民族文化中富有复兴历史文化之意,而且对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关佛教文化为题材的创作,创作者更加具有主动创造性,对现实文化发展其丰富意义深刻。德化瓷塑人物形象,是从反映佛教文化开始发端的,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既弘扬的佛教教义及其普度众生的精神,又用塑造人物的技术、表现形式历练了制作技术,因此,佛教主题的创作,在创作者的成长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佛教传入中国是因为线路的不同、地域的不同,以及被人们认识、理解,以及利用不同所造成的不同内容及其寓意区别开来的。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佛教的传播所形成一个区域性文化特征,就是因为它从海上由中国古代所疏通的“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并在传播过程中叠加了当地的海洋文化,因此,直接体现了佛教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个性特征,如,渡海观音(或者观音渡海)、渡海达摩(或渡海达摩)等人物形象。不仅如此,人们还将佛教文化中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是人物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民俗文化语义的人物形象,以反映一种属于本土文化佛教内容,这几乎反映在人们对美好生活愿望的诉求及祈祷方面。
在佛教传入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地区以来,它逐渐成为当时人们重要的精神信仰,然而,它又因当地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逐渐被该地区人们所异化。在小农经济时代,人们将佛教当作崇拜的精神支柱,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在利用各种物质媒介并通过多种形式来传播和宣扬佛教教义,弘扬佛教文化时所认识到它的价值的。但是,随着时代文化的变迁,佛教的文化价值发生了巨大变化,于是,佛教在被人们利用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是在工场手工业时代,由于商品经济兴起,佛教在人们的视界中转化成商品文化所包含的重要因素。这种出于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同时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运作动机和目的所产生的佛教主旨内容,是相关于人文需要而异化所形成的佛教文化内容,它最直接地、忠诚地为当地当时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社会文化生活服务。因此,这种佛教异化的文化内容是随着“佛教东渐”逐渐演变而来的。所谓“佛教东渐”是一个广泛的文化渐变过程,主要包括佛教教义的“东渐”,也包括佛教美术的“东渐”。从佛教美术到佛教工艺美术,形成了佛教美术中国化过程中又一个主要内容。
从佛教传播及其被人们利用的内容及其广度看来,人们将之利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不管怎样,人们毫无忌惮地将它从神坛上拉下并直接地为自己的经济文化生活服务,即佛教文化中的佛教美术内容直接为人们的经济文化活动服务,这主要集中在人们摄取了佛教文化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与佛教精神相关的动物、植物,并将这些造型与建筑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审美形式,然后将这种形式转化为各种材质的物品,即商品。人们明目张胆地以此表现佛教人物的形象,进而弘扬佛教教义及其精神的目的,而实际上,是在利用它的市场因素。
在闽南地区,佛教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海洋文化的叠加及其影响深刻,加之海外商品贸易,将海陆文化熔融在一起,形成以商业文化为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德化窑陶瓷生产中,佛教美术被转化成为工艺美术制作活动并被商品化,发生在明代,也就是以何朝宗生活的时代为最大特色的瓷塑佛教形象制品,成为商品并被人们买卖。因此,有关佛教工艺美术的陶瓷制品所构成的文化是德化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德化陶瓷工艺美术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长期以来,可以说,佛教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直成为德化工艺美术文化竭力宣扬的主旋律。
在现代市场经济状况下,人们对佛教文化的解读更加丰富多彩,从神坛上走下的佛教人物,已经与人们所进行的生产活动及其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论是宗教崇拜者,还是参与一般文化活动的人,均会从自身喜欢的角度看待佛教文化及佛教中的人物形象,无论如何,他们早已不是那种神圣不可侵犯的被人们崇拜的神的形象了。在现代德化陶瓷界,在陶瓷作坊、陶瓷工艺品公司、工艺美术创作工作室、商店、商品展示厅、办公室,以及寻常人家的厅堂等均能很容易地发现由这些过去曾经被尊崇为神灵的形象,或被当作商品,或被当作欣赏品,或被当作礼尚往来的礼品,或被当作艺术品,这种文化内容早已将宗教的神圣地位放到了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进行运作。这种文化将宗教的神秘外衣拨开,成为人们进行文化生活的内容远比从前更加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创作者抓住这个文化特征,创作了系列的佛教人物形象,诸如《《静思观音》《如意观音》《祥云观音》《祥云如意观音》《荷叶观音》《如意轮观音》《自在观音》《童子拜观音》《开心弥勒》《无我》等,这些属于佛教文化题材的作品形成,反映了创作者进一步丰富陶瓷文化内涵的真正动机。从诸如“静思”“如意”“祥云”“荷叶”“自在”“开心”等文化语义看,它反映的是时代文化的特色,与为人们对美好文化生活愿望的憧憬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一个十分自然的文化生活景致。
此外,创作者还在其他传统文化领域中也做着积极的探索,为挖掘新题材、新主题而坚持不懈,并取得相应的成绩。在此,创作者以传统文化审美为主要突破点,以《诗仙》《一轮明月》《风韵》等为主题,凸显了自己向往既有风霜雪月的塞上江南的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美妙的生活环境,又寄寓于江南凝月的南国风韵的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生活环境。追忆往昔晴空万里、风景宜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看当今被工业污染毁坏的环境,或遗憾、或郁闷、或愤懑、或焦躁、或感慨万千、或大声疾呼,无论是批判,还是声讨,均寄寓于创作者所具有的发散的想象力之中。然而,现实的残酷性与生活的竞争意识,是容不得你、我、他为之而彷徨的。于是,将这些抛开,期待一种和平、美满,充满希望与憧憬的文化生活环境,依然是创作者苦苦渴求的丝丝希望,为此,创作者创作了《和平观音》《倚几如意观音》《送子观音》《福寿财喜》《招财纳福》《招财弥勒》等作品,以示之心境。总而言之,创作者对于文化发展与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并在积极谋求文化发展的突破口与创新点。
综上所述,在陶瓷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发展必须以适应时代潮流为主流,并形成属于自身时代的文化特征,这是毋庸置疑的。而现在,陶瓷文化繁荣,与时代文化的主流趋向出现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以技术和信息为主流的时代早已取代了以物质耗费为特色的陶瓷文化发展与繁荣的时代,而在陶瓷产区又不得不将这样的与时代不相合拍的文化推到生产力发展的焦点上。于是,无论怎样,以技术为核心的陶瓷生产及利用所构成的文化,才能真正引领时代文化的潮流,引领人们对多元性文化需要的潮流,这便是当今文化十分紊乱的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