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化陶瓷工艺美术产业化现状及影响

德化陶瓷工艺美术产业化现状及影响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陶瓷工艺美术能否遍地开花,进而转化为产业文化?德化陶瓷产区是自然环境最为优良的陶瓷生产及陶瓷文化发展的环境之一。德化陶瓷设计沿袭了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内容,这既是优势,又成为发展现代工业企业的羁绊。舶来文化的影响,成为左右德化陶瓷设计的指挥棒,也成为德化瓷区发展陶瓷工艺美术的思维障碍。在陶瓷产品的对外贸易中,德化陶瓷生产逐渐从自主生产与产品输出,转变成产品加工生产。

德化陶瓷工艺美术产业化现状及影响

陶瓷工艺美术能否遍地开花,进而转化为产业文化?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有正确的思路与发展方式,一定可以将陶瓷工艺美术进行下去。

首先,是工艺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人类征服与改造自然旨在创造适合自身生产与生活的环境。有关环境创造与建设的问题,人类很早就在进行探索了。早在战国成书的《考工记》指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里阐述了建立工艺制作环境的因素,成为探索环境问题最早的论述之一。所谓环境,是相对于一定核心事物而言的,即与某一核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共同构成的以这一核心事物为服务对象的各种事物关系的系统。核心事物在此环境中具有代表的意义,代表了此环境服务的对象与此环境的属性,是为环境的主体。而与环境中的核心事物相关的周围所有事物是为环境的客体,这些客体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环境科学在本质上研究的是以人为主体的周边所有事物及其境况,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最重要的核心,成为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它是以人为核心的周围事物的境况,构成以人为对象,甚至是核心的自然系统。自然环境是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的,它为人类产生、存在、发展提供了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所利用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的总称,构成以人类为核心的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是在人类活动的自然环境中,以物质为基础、为媒介,通过人类长时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与改造自然环境并获取生存和生活资料,所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与积累起来的智力因素所共同构成的文化环境体系。从社会学意义上讲,人工环境中的部分环境要素便构成人文环境,是指人类进行各种文化活动所形成的物质和非物质的环境要素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非物质文化环境,前者包括建筑、古迹、人居、水库、园林和雕塑等,属于物质基础;后者包括道德法律、教育、科技和文化习俗等,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人工环境发展最为理想的目标,就是人文环境。

德化陶瓷产区是自然环境最为优良的陶瓷生产及陶瓷文化发展的环境之一。这里,存在着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是海陆文化交汇的人工环境。海洋文化与陆地文化有很大的区别,海洋文化是以海洋为环境,人们从中获取丰富的物质资源并获得生存权利的文化类型,它主要以渔业为主,并兼有商品贸易等文化活动,是对海洋自然资源的获取与改造活动及其成果综合而形成的文化成果的总和。陆地文化是以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池塘等自然资源进行生产,以谋求生活资源的文化类型,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农耕、畜牧、养殖以及砍伐等,人们从中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源。历史上,由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以,产生的文化也不一样。而复杂的文化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内容,也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

德化陶瓷设计沿袭了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内容,这既是优势,又成为发展现代工业企业的羁绊。

近现代陶瓷设计,是在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大机器生产发展起来的,适应现代大机器生产的陶瓷生产与营销的运作模式。所谓设计,是对一件事进行计划、预计、期望、构想等思维运作与实现之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结果。陶瓷设计就是围绕陶瓷生产和制作所展开的计划、预计、期望、构想等思维运作与实现之的方式和方法,并包括陶瓷生产和制作的结果。英国工业革命以后,从魏德伍德对英国近代陶瓷工业生产线进行改革与完善说起,它是在传统陶瓷工艺美术基础上,引入机器生产的开端。魏德伍德不仅将陶瓷生产线完善到适应当时机器生产的适合程度,还在陶瓷生产上进行劳动分工与技术培训,并使生产的每个环节都由技术熟练工人来分担,促进产品向着整齐划一的高度发展。这样,近现代陶瓷设计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设计是生产的未雨绸缪,生产是设计得以实现的实践途径。

在中国,由于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社会生产也逐渐采用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在东南地区的德化窑陶瓷生产中,很早以来便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东南沿海自古以来就受海洋文化影响的结果。海洋文化是以海洋为环境,人们从中获取丰富的物质资源并获得生存权利的文化类型,它主要以渔业为主,并兼有商品贸易等文化活动,是对海洋自然资源的获取与改造活动及其成果综合而形成的文化成果的总和。这是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色,它以最大能力来谋求生产的实现途径,为生存和生活服务

事实上,优越的地理环境成就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东南沿海地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中逐渐发展并成为良好人文环境的,海陆文化交汇与叠加的特殊文化氛围给人们发展文化带来更多的契机。在德化陶瓷产区,从传统上就形成了海陆文化交互作用的陶瓷文化内容。具体地,德化陶瓷文化富有传统商品经济的特色,这与其他窑厂的陶瓷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别,当其他窑厂还处在小农经济时代,或者为封建专制王朝作加工生产的时候,德化窑陶瓷就为出口陶瓷商品而进行生产了。从这个意义上看,德化陶瓷生产很早以来就受到来自于海洋文化的影响。舶来文化的强劲刺激,使德化瓷区的陶瓷文化具有海陆文化的倩影。

舶来文化的影响,成为左右德化陶瓷设计的指挥棒,也成为德化瓷区发展陶瓷工艺美术的思维障碍

在陶瓷产品的对外贸易中,德化陶瓷生产逐渐从自主生产与产品输出,转变成产品加工生产。从古代输出的陶瓷产品看,德化陶瓷产品,包括明代的各种观音瓷塑、各种达摩瓷塑,与清代的青花瓷器等陶瓷产品,等等,无不是自主研发的陶瓷文化产品。此时,也不乏对外来产品的加工生产,例如,反映基督教文化的人物塑像,“中国白”产品也不乏其作。尽管如此,在传统上,德化陶瓷生产还是以自身生产理念为主流进行陶瓷设计、生产和经销的。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德化陶瓷生产的发展方向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方面,德化陶瓷生产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引进外来(主要是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将西方现代工业企业的组织生产形式、管理与经营生产的体制,以及经营产品的理念引入德化陶瓷文化之中。事实上,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引起的根本变化,即国有企业的改革,直接将陶瓷生产管理与经营变成了现代工业企业。这里,以福建省佳美集团公司的形成为例,说明德化陶瓷企业建立的事实,也可以说是现代陶瓷生产逐步改制的历程。“1987年7月,宝美瓷厂由苏尧棠承包经营……1990—1994年,苏尧棠继续承包。[20]”这种承包责任制的出台与实行,基本上将集体公有制企业变成了私人生产与经营,从根本上说,就是私有化的开端(它以漂亮的说辞埋葬了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半个世纪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将集体所有制财富的所有者变成了为私人做工的雇佣劳动力。)。“1995年,苏尧棠以400多万元购买宝美瓷厂,以500万元购买德化县纸箱厂,并投入30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与扩建厂房。1997年10月,佳美集团公司被泉州市政府确认为泉州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1](这种从政府首肯的现象和形式看,他们完全承认私有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并加以鼓励,是中国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转变。)

另一方面,在德化陶瓷企业与西方进行技术合作的同时,也进行着资金融入,进行着产品加工生产的融入。例如,福建省泉州龙鹏集团有限公司原来是福美陶瓷工艺厂,于始建于1988年6月,“1996年后,由苏建堆承包,并引进外资,与香港诚明(国际)有限公司合资创办德化诚美陶瓷制品有限公司”。[22]1998年1月,苏建堆以诚美陶瓷制品有限公司为基础,增资2000万元,创办德化龙峰陶瓷有限公司。次年1月,以德化龙峰陶瓷有限公司为核心,建立了以宝德陶瓷有限公司、益诚彩印有限公司、青心陶瓷有限公司、龙辉陶瓷有限公司为子公司的陶瓷企业集团公司,即福建省泉州龙鹏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生产陶瓷、树脂、蜡制工艺品,产品全部出口欧美国家[23]。这仅仅是德化陶瓷生产的一个代表,窥一斑可见全豹,德化现代陶瓷企业主要以出口产品为特色,形成了外向型的陶瓷文化。

总之,长期以来,由于海陆文化交汇的影响,德化陶瓷产区成为外来陶瓷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换句话说,舶来文化成为左右德化陶瓷设计的指挥棒。

殖民地文化的有意与无意渗透,左右了德化陶瓷生产的主流,它以产品加工或改良设计为主,表现出文化的一种从属地位,是陶瓷文化失去自我的根本原因。

在德化陶瓷产品设计、生产和营销中,对外出口产品占据着主流地位。具体地讲,德化陶瓷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都与改革开放引起的外向型陶瓷经济密不可分。传统工艺陶瓷和日用陶瓷,诸如茶具、餐具等陶瓷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以及营销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与外来产品加工或改良设计及生产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从西方近代文化的发展状况看,由于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带来了西方社会经济的繁荣,西方国家在产品输出、资本输出以及文化输出的同时,积极开拓产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以及寻求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加工基地。于是,在西方国家苦心经营多年的殖民文化体系解体之后,他们改换了一种以技术转让合作的方式,并裹挟着过剩资本的输出,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生产意识强加给在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这看似对等的交易,实际上,仍然是殖民时代文化的继续。过去是武力征服下的血腥掠夺,现在是技术和经济操控下的严厉盘剥。

与之相适应的是西方国家的文化输出,他们不仅输出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文化思想,还输出民俗文化。前者诸如,他们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给东方各国,或用武力威慑的方法,或有政治意识渗透的方式,或以经济馈赠和技术转让为筹码等,将自己的意识思想强加于人;后者是他们将生活观念裹挟在产品中,在东方国家找到适合的生产基地,不仅以极其隐蔽的方式掠夺了当地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而且,还将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渗透到东方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当中,例如,产生于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民俗文化生活的节日逐渐在东方国家流行,并深入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之中。相反,东方民族的传统节日逐渐淡化,风俗气息逐渐被稀释与弱化。总之,在西方文化渗透下,东方民族文化面临着严重挑战。

德化作为中国陶瓷产区之一,成为西方民俗文化生活产品的加工基地。最为积极的思维与运作模式,是1984年温克仁先生的西欧之行。当时担任德化第五瓷厂厂长的温克仁亲自到欧洲考察并将西欧市场需求带回德化,随后进行产品开发,打开了民俗陶瓷产品在欧洲市场的销路。原本这是符合经济规律,也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但是,随后在一哄而起的西方陶瓷小工艺品加工生产中,“温克仁思维模式”成了德化陶瓷生产历史上昙花一现的现象。于是,在德化陶瓷生产中,由于受到海洋文化的严重影响,陶瓷生产主要以产品加工或改良设计为主,在文化表现上显示出一种从属的地位。

发展现代陶瓷工业化产业的主要羁绊是竭力谋求生存与发展的传统经济思想,它将现代机器美学与传统工艺美术思想混为一谈,既成为制约德化陶瓷设计发展的主要绊脚石,又为德化发展陶瓷工艺美术带来思想忧虑。

深刻剖析这种不公平的文化交易,实际上,仍然是东方落后的思想意识与不如他人的生产技术左右着自身文化的全面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小农经济思想,是以自给自足为特色的经营生产及生活的理念与运作模式,它将陶瓷生产固定在一定范围内,而不具备开拓精神。俗话说,“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千百年来,在中国农民文化生活中所存在的安于现状的思想及其生活模式,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文化的创新和进步。而海洋文化的自强不息精神与个人奋斗,都是为了弥补小农经济的不足,为了生活得更好。于是,从海洋文化中衍生出来的对外贸易,在海陆交汇地区成了生产和生活追求的主导意识思维,落实在生产实践中,便形成对外产品加工的社会生产与对外产品贸易。这是因为本地区的社会生产力与工业发达地区相比,还不足以采取一种有效形式,替代过去旧有的生产力方式、经济运作模式,以及社会文化生活。

然而,在外来经济刺激下,与谋求生存与发展目的和动机驱使下,只能被迫地接受舶来文化的经济意识。

德化陶瓷产区在生产上的表现,主要是外来产品加工,并且为了符合舶来产品质量的需要,也不得不接受舶来的技术与采用舶来的材料及其工艺。陶瓷生产的内容主要倾向于西方部分国家或地区的民俗文化生活,诸如,有关圣诞节、感恩节、鬼节、亲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方面的陶瓷产品。这些民俗文化生活产品,在西方人看来,就像中国春节的礼花、彩带等装饰品一样,节日过后不久就会很快扔掉。因此,在西方人的日常经济观念中它应该采用一次性材料,并且造价低廉。在他们早已发达的社会生产中,这仅仅是极其次要的加工业而已。只要他们能够找到廉价的材料和廉价的劳动力,就会转让生产技术和生产场地。这种资本输出的落脚地最合适的选择,就是生产力低下的劳动密集型地区。

顺理成章的是,当西方人竭力寻找这种民俗文化生活产品生产基地的时候,东方人急欲得到经济利益的动机与之不谋而合了。于是,在东方海陆文化交汇地区,人们谋求生存与发展的传统经济思想终于找到了实现的途径。另外,十分巧合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为久困不解的德化陶瓷生产及其经济发展开了方便之门,并带来发展机遇。

然而,仅仅为了追求单纯的经济效益,不顾客观历史文化发展与现实生产力发展状况,最终导致了德化陶瓷生产的片面性发展。从生产现实上看,对外开放初期发展起来的陶瓷小工艺品加工一直持续着,德化陶瓷生产仅靠这个加工,基本上能够满足现有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总量。这种客观的社会生产与经济文化总量持平,甚至有时还不能满足舶来商品订单的生产需要,这种状况使德化陶瓷生产厂家具有一种满足感和优越感,甚至生产商可能会陶醉在已有的成果上而养尊处优。实际上,与之形成极大反差的是:西方发达国家高速的现代化工业冲击下,早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生产,而大机器生产也仅处于次要地位,此时,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所谓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却捡到他人过时的属于加工业性质的事情而运营,并被人们奉为发财致富的“宝贝”。事实上,德化的经济是发展起来了,可是,陶瓷生产面临的困境也自然暴露出来。在现代所谓的现代化的陶瓷产区德化,人们只要走进陶瓷生产线,就可以看到大量陶瓷材料如潮水一样,很快变成了西方民俗文化生活的陶瓷产品。尤其令人不安的是大批处在生产线装饰环节上的“半边天”,整天嗅着橡胶水和油漆的气味,不仅反胃,而且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摧残。一种落后与盲从的自我意识,成为德化陶瓷生产的现实,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德化陶瓷设计的发展,也可能成为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深入考察西方文化与调查国外市场,积极从事陶瓷产品设计与生产,是改变文化从属地位的正确途径,但是,这不是德化陶瓷工艺美术发展之路。(www.xing528.com)

在现代工业企业中,设计统领生产、营销和消费,成为文化发展的领头羊。从这种意义上说,设计是一种创造,是生产和生活模式的创造,是文化的创造。

因此,德化陶瓷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仍然是在传统陶瓷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而不是对外产品加工。这就要特别强调陶瓷工艺美术的发展因素。从陶瓷生产及其所围绕的内容、表现形式以及文化内涵看来,陶瓷生产是以物质材料为基本媒介的、以技术为核心内容的工艺美术生产,相对于其他诸如石雕木雕、剪纸、竹编等民间美术而言,陶瓷工艺美术需要技术支撑的系数要大得多。

综上所述,就德化陶瓷产区而言,发展陶瓷文化有许多方式及方法。换言之,多元性文化与世界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德化陶瓷文化的发展正面临着多种机遇和各种挑战。

【注释】

[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8,第36页

[2]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化陶瓷志》,北京:地方志出版社,2004.12,第102,103页

[3]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3,第1页

[4]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化陶瓷志》,北京:地方志出版社,2004.12,第95页

[5]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化陶瓷志》,北京:地方志出版社,2004.12,第95页

[6]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9,第196页

[7]同上,第217页

[8]李蒲星,《西方美术文化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第9页

[9]何人可,《工业设计史》,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8,第30页

[10]何人可,《工业设计史》,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8,第30页

[1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8,第30页

[1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1,第135页

[13]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1,第166页

[14]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9,第232页

[15]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9,第279页

[16]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9,第279页

[17]同上,第391页

[18]同上,第391页

[19]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9,第393、394页

[20]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化陶瓷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12,第157页

[21]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化陶瓷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12,第157页

[22]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化陶瓷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12,第158页

[23]同上,第15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