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机器生产冲击传统工艺文化

机器生产冲击传统工艺文化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英国纺织领域基本上建立了机器生产。从意识形态到物质形态,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动摇,并逐渐呈现出分崩离析的状态。然而,对于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创新的道路上,吸纳新鲜空气是很艰难的,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足以说明这一点。这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最为艰巨的社会问题。

机器生产冲击传统工艺文化

文化创造往往以各种新内容和新形式来替代旧有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同时,也刺激着其他文化不停息地进行创造与更新。在社会文化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应该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一种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突破了旧有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并使之失去平衡,进而将各种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这种种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有关的文化因素所构成的事物彻底改变了。这是一种破坏当时现存的社会生产力的背叛行径,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

在中国还处在工场手工业蒸蒸日上的时期,西方就已拉开了近代大机器生产的序幕,这种标志着对旧有社会生产力否定的大机器,不论被人承认与否,它始终以自信的方式来到了现有的社会环境中并迅速地起着应有的作用。首发于英国世界工业革命于18世纪拉开序幕,这次伟大变革是从纺织业开始的,并迅速蔓延到交通运输、生产组织、资本投资以及商品交换领域等。它的鲜明特征是:由机器作为生产力表现的形式取代了人工制作;由煤燃烧的热能转化成蒸汽动力,进而代替畜力,并加快了货物被转移的速率;它将分散的劳动形式比较严密地组织起来,以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这仅仅发生在工业革命的初期)为特征,最终与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区别开来。

随着工业革命进程的不断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由实验、试验到生产与投入使用,直至最终走向各行各业的生产中。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劳动最终远远地将手工生产和手工制作的方式抛在一边,从这样的现实上看来,一个新的文化时代取代旧有的传统的生产力所属的文化时代到来了。“随着各种专门机器的不断出现,以及生产中劳动分工的不断加强,设计与制造过程不可避免地分开了。手工艺人的作用逐渐消失,设计师成为复杂的相关过程中的一个环节。”[1]这种手工艺人不起作用的生产领域,是因为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所致,但是,在以手工劳动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中,手工艺人的作用并没有消退。换句话说,就是在一定社会生产环境中,社会生产是必要的,并与各种因素相适应的有机构成。

在工业革命早期,机械化生产最早发生在纺织领域,1769年阿克莱特(Sir Richard Arkwright,1732—1792)利用自己发明的水力纺纱机开创了一个产业革命的时代。随后,于1770年赫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发明珍妮多轴纺纱机,十年后克罗普顿(Samued Cropton)又发明了“骡机”(纺纱机),这一连串的变革促使传统手工纺织被淘汰。在英国纺织领域基本上建立了机器生产。同样,在陶瓷生产领域,也由于机器代替手工而部分或全部排挤了手工艺人的劳动。但是,在陶瓷生产领域的革命,更多的是材料与制作工艺上的革新。最重要的一个人物是英国实验科学家魏德伍德,他在英国陶瓷生产的早期革新,即通过洗的方法及改善陶泥混合比,使陶在色泽和质感上接近于瓷器在产品制成的模具中反复浇注泥浆的成型方法的基础上,在陶瓷厂使用机械化设备,并实行劳动分工,这些均奠定了现代产业化生产的基础。此外,他还聘用设计师替代手工艺制作,为生产进行未雨绸缪的谋划,采用1752年由利物浦一家公司发明的印刷图案转印陶器上的技术,这实际上就是后来贴花纸的前身。总之,英国工业革命在生产领域所掀起的革命运动,为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树立了效仿的榜样。

随着工业革命在世界各国竞相兴起,它的势头迅速波及各个领域,并层出不穷地在技术含量、物质媒介、表现形式以及应用范畴上表现与增长起来。19世纪后期,由于石油电力等新兴能源的发现与利用,以内燃机替代蒸汽机的方式,进一步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电子计算机问世到现在,世界工业革命飞速发展,将人类文明带进了电子信息化时代。于是,在生产方式彻底更新换代中,原有的生产思维及其表达方式很快被淘汰,有些传统文化内容彻底地变成了“历史文物”,并走进历史档案室或历史博物馆。

伴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新兴文化内容及其具体表达的深刻、全面以及广泛的影响,于是,在中国生产领域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意识形态到物质形态,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动摇,并逐渐呈现出分崩离析的状态。如果翻开近代史,每个中国人都会自然而然地吃惊于中国深刻变革的历史根源。中国在世界潮流影响下的变化充满矛盾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这是世界任何民族都不曾有的特征。

在此,从陶瓷工艺美术受世界工业革命的影响,可以窥见一斑。

早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工业就在“洋务运动”半推半就中徐徐拉开了序幕,但是,到20世纪初期,中国近代工业仍然一穷二白,甚至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才开始了现代工业生产建设。虽然迟到了,但是,毕竟在这个古老的国度还是开始了这个“迟到的春天”。

这里,就用德化窑陶瓷工艺美术与现代化文化的“理还乱”加以说明。20世纪初期,在德化窑陶瓷生产中,瓷塑工匠许友义将石膏模具注浆法引入瓷塑制作,开始了艰难的变革,这才终于与近代英国在陶瓷生产中的变革接上了头,才开始了德化陶瓷生产的缓慢变化。(www.xing528.com)

然而,对于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创新的道路上,吸纳新鲜空气是很艰难的,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足以说明这一点。实际上,在中国广大的社会领域中,农民意识占据着绝对优势,人们可以一夜之间从农民转变成城市居民,但是,决不能从具有强烈小农意识的农民很简单地跨越到很高素养的城市居民。这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最为艰巨的社会问题。当然,对于一个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还存在着其他的矛盾,也需要长期实践及其经验积累,才能得以实现。

在此,下面的几个引用,足以说明这一切:“1956年以前,德化窑炉以木柴作燃料,消耗大量木材。1957年,国家轻工业部提出以煤代柴烧瓷的改革措施。……1958年,德化瓷厂采用无烟煤配合木柴烧制瓷器成功。1964年6月,省工业厅拨款3100元给德化瓷厂,用于改进烤花窑的炉衬、炉栅,改变窑体结构,提高窑温。……直到2001年,全县陶瓷厂家已普遍使用电、煤、油、液化气烧成陶瓷。”[2]由此可见,在德化陶瓷生产迈向现代化道路上举步维艰的程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德化陶瓷生产迅速朝现代化方向迈进。在此,借用“冠福家用”集团的兴起,便可以一言概之。

载自《陶瓷文化大千世界》的一段记述:福建冠福现代家用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日用陶瓷、竹木、玻璃、不锈钢等家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上市公司(股票简称:冠福家用;股票代码:002102)。1999年12月成立,经过近十二年的发展,到现在占地面积705亩,标准厂房35万平方米,大小窑炉生产线30多条,员工5000多人。下辖冠杰、冠峰、冠福窑礼瓷、御窑珍瓷、花鹏画纸、冠林竹木和上海五天实业七家控股子公司与全国43家五天分销公司。累计纳税4亿多元人民币,在2009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目前,在中国国内不仅是产销规模名列前茅的日用陶瓷制造企业,而且,也是规模最大的高耐热陶瓷生产基地之一。从生产的产品质量上说,1999年公司成立之初就通过了IS0900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然后,又通过IS09001:2000认证及输美认证、C SG C认证、I S0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获得采用国际先进标准证书、省级计量管理体系认证,并成功导入了I C企业形象战略、K3\ERP计算机管理系统等等现代企业标准的指标及其认证证书。在这些技术指标的背后,是冠福家用的骄傲与自豪:本公司在福建省首家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不仅与诸多高校建立合作研究机构,同时,也自主研发创新了高耐热陶瓷煲、金玉瓷、骨锂瓷、骨质瓷、白云瓷、腊石瓷、青古瓷和青玉瓷八大优质陶瓷材料与相应的陶瓷产品。目前,冠福家用生产的各种材料、各类各级档次陶瓷产品上亿件。其中,“高耐热陶瓷”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并获得福建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泉州市政府最高科技奖,即“市长特别奖”;骨锂瓷产品获得福建省政府创新基金及福建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然而,冠福家用在成绩面前并没有坐享其成,而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以科学发展的精神、以勤俭持家的品质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公司做大做强的措施:其一,公司强化了废瓷品、废水与余料、余热等资源或能源的循环再利用,并建立了相应的处理系统。这不仅为公司节约了开支,而且也对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并为公司树立良好形象;其二,全力打造卓越的产品品牌并赢得国家有关部门的好评,“华鹏”“冠福”牌日用陶瓷产品连续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冠福”牌日用瓷还成为“中国名牌产品”,“冠福”商标由商业总局认定,成为“中国驰名商标”,等等;其三,构建了庞大的国内营销网络,使“巷子深”产品因“酒香”闻名遐迩。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分布着由公司统一以“五天”为商号的43家“五天分销公司”,并且,产品还打入8000多万家超市、大卖场,以及取得美国、意大利等国知名品牌在中国的总代理。现在初步统计,冠福家用拥有5亿多忠实客户群体。这样,冠福家用完成了全国最大家用产品营销网络的构建与实际运营,并初步实现了陶瓷日用产品国际化的目标;其四,制订科学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中国家用品第一品牌。公司制订了“丰富家居时尚文化,提升大众生活品位,振兴民族家用品工业”发展战略。为此,公司将“中国·冠福家用”和“中国·五天分销”的生产与销售确立为未来中国最大的家用制造商、分销商、渠道商,创造中国家用的世纪辉煌。总之,冠福家用将自身的发展战略定位在中国市场之上,倾全力打造中国市场上的家用之最,成为振兴民族家用工业的典型代表。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德化陶瓷文化就具有现代完整意义上的工业化水平了。人们不会否认利用特殊的方式可以建立起一个具有现代文化意义的企业公司,但是,就区域内人口文化素养的差异,很难支撑一个现代企业公司的飞速发展,这归根到底要取决于该区域内人口的工业文化素养,尤其是参与现代工业文化运作人员的文化素养,也就是劳动力人口的素质最终决定了工业化水平的高低。

正因为在德化陶瓷产区存在着这样的具有现代化陶瓷生产特征的大型陶瓷企业,但是,区域内人口工业化素养的欠缺,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德化陶瓷文化工业化发展的水平,这个矛盾在短期内是无法弥补的。故此,在德化陶瓷产区内充分提高人口的现代工业文化水平,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社会化任务。

可是,现实是:在现代陶瓷工业企业中,普遍采用大机器生产,自动化烧成控制,贴花纸装饰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现代陶瓷设计,这便从根本上取代了传统陶瓷手工业时代由瓷工(作坊主、师傅等)包揽“万象”的生产经营模式。它所创造的经济利润是工场手工时代的手工作坊无法企及的,它不仅利用新的技术力量,还组织了规模最大的生产大军,吸收了现时最大的生产资本,动用了活跃在围绕陶瓷生产与利用中所形成的陶瓷文化的几乎所有文化因素,并将这些聚集在一起为陶瓷文化产品的买卖服务。这些文化因素利用,是以前任何文化时代都不可能想象的。换句话说,现代工业企业利用现实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取代了工场手工时代的手工制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产生了空前的社会文化效应,这对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因素起到刺激的作用,因而,对旧有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因此,从某种意义说,在陶瓷生产领域,大机器生产对传统陶瓷工艺文化不仅仅是冲击,而是彻底的革命。

尽管如此,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一种工艺美术文化环境的完整存在,就是这样的文化环境所提供的文化因素,不能使陶瓷产业实现更大的时空跨越。这就是本文在下面着重讨论的一个问题:德化陶瓷企业在现代设计中总是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而相反的,是在工艺美术文化环境具备的情况下,人们必须理性地来发展陶瓷产业,将陶瓷文化产业发展得更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