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大批的各种手工业工匠走上街头巷尾,以走街串巷的形式卖艺谋生的发展,中国民间工艺美术迅速发展起来。当这些游走艺人成为工场手工业的生产组织者和经营者的时候,他们又十分自然地转化成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起者、组织者和生产者。从社会文化变化的角度看,客观上,他们促进了社会生产力与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中国近代先进文化的真实代表。尽管他们代表了中国当时的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及其思维和组织模式,但是,他们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不相符合,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没有得到壮大与迅速发展。
正值此时,中国晚清与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又一次走向了极度黑暗的时期,此时,内忧外患,外部有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内部有民族矛盾加深后的民族冲突,与阶级压迫下的人民反抗。从最为根本上看,那是因为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中华民族最后一个帝国——满清王朝的国防大门被彻底摧毁了。大清帝国在外国列强的不断宰割下,国土沦陷,丧权辱国。另一方面,清朝政府的黑暗统治与残酷盘剥,将各个阶层的人几乎推向他的对立面。于是,满清王朝从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风雨漂泊,内忧外患。
由于清王朝内外交困,与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建立起来的民国政府,也内政混乱,致使中国境内军阀割据,混战连绵,整个社会仍然呈现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在国运不济之时,德化窑陶瓷生产也呈现日趋衰落的状态。
此时,由游走艺人转化而来的陶瓷作坊的组织者和生产者,也是度日艰难。然而,从艰辛走过的中国工艺美术,在面对中国经济萧条与外来商品冲击下,仍然以其坚强的生命力存在并发展下来。在中国工艺美术园地里,那些流行在民间的剪纸、牙雕、玉雕、木雕、石雕、泥塑,以及金属、纺织等工艺美术仍然富有现实意义。
从清末到民国初期,活跃在德化陶瓷生产领域中的苏学金及其“蕴玉瓷庄”,在德化陶瓷发展中,尤其是陶瓷工艺美术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辟了德化窑陶瓷生产制作的新思维与新表现方式。在“蕴玉瓷庄”初创时期,其庄主苏学金,几乎是独步德化陶瓷工艺美术的瓷塑艺人。
第一,在对待传统陶瓷造型内容、形式及其文化功能的继承上,苏学金及其“蕴玉瓷庄”,总结了传统的属于民间工艺美术的泥塑、木雕等造型内容,从中吸收了许多有利于陶瓷造型的因素,为瓷塑工艺技术的丰富,做了添砖加瓦的贡献。
事实上,苏学金是从事泥塑、木雕等民间工艺美术的工匠,本身所从事的职业,就是为庙宇、寺院等地方塑造佛像,长期的生产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与生产技术,这不仅为他以后进行瓷塑创作奠定了技术基础,而且,也为他日后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从中国泥塑和木雕发展的历史看来,泥塑又称为泥面塑,这种造型制作遍布全国。因为它所利用的材料就是普通的泥土,随手捏塑而成,所以,是一种极其普遍流传的民间艺术创作及文化活动。在中国较为著名的泥塑品种中有“泥人张”和“惠山泥人”等。前者是特指“天津张姓一家的泥塑工艺。它起源于清代,世代相传,现在已经是第五代。泥人张的泥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精神状态,用色敷彩,颇具特色,形成独立的体系”[3]。而后者“惠山泥人如实描写,而是运用大胆的省略和夸张。它的特点可用简、满、明三字来形容”。[4]不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精通的人也较为普遍,这种软、硬造型方式也普遍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在北方逢年过节为小孩制作的面人,与在丧葬中使用的“木托”,就是这种软性材料雕塑和硬性材料雕塑类型。此外,流传在民间并为生产和生活所使用的,还有石雕、剪纸、蜡塑等,都属于这种民间雕塑类型。
长期以来,各种民间雕塑流传在人们的生产和日常文化生活中,被人们广泛使用,成为俗成的文化形式,并在喜闻乐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苏学金从小就随父亲从事这种民间美术行业,在生产制作与生活磨砺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从造型技术,而且也从文化素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如此,在他从事陶瓷生产与制作中具有深厚的造型功底。也就是说,深厚的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能力成为他瓷塑发展的造型基础。
第二,从陶瓷造型技术及其技法上讲,苏学金是明代瓷塑造型技术及其风格的继承者与发展者。明代,随着德化窑白瓷的成熟,瓷器制作技法及其所采用的技术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明代,是德化窑陶瓷生产发生变化的一个重大分水岭:白瓷材料工艺的成熟,从根本上使德化窑陶瓷从青白瓷系统中分离出来。这使得德化陶瓷从“别人的樊篱”中走了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特色,成为一个独立的瓷器品种。如果根据材料的化学组成及其化学和物理性能分析,德化窑白瓷是可以自成一个体系的。与此同时,德化窑白瓷制品的制作工艺及其技术,与以往相比,也发生了根本转变。16世纪,“德化窑的烧制技术、瓷器质量、生产品种、装饰工艺等方面,在宋元基础上历经一代代瓷工艺人的不断钻研、实践,获得全面提高与飞跃。”[5]在日用陶瓷制品的基础上,不断开发陈设瓷,向审美方向转化。尤其是在宗教传播影响下,反映宗教内容的瓷塑制品迅速增加,遂成为陶瓷生产的主流。
明代,在继承元代陶瓷制作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了以瓷塑为主要特征的陶瓷生产和制作。在德化窑的后所窑场,出现了许多制作瓷塑产品以适应市场需要的瓷塑工匠,其中,何朝宗是脱颖而出的代表之一。他将石雕、木雕、泥塑等工艺技术综合应用在瓷塑造型上所展示的陶瓷制作工艺技术,对德化窑陶瓷制作工艺技术做了一次重要的总结。正因为如此,它给后人留下了思考与发展的空间,从德化白瓷造型发展的视角看,清代晚期苏学金的瓷塑技法有吸收明代瓷塑的历史必然性。(www.xing528.com)
第三,在晚清与民国时期,就德化窑的陶瓷产品的品种而言,苏学金进一步丰富了前人在佛教、神仙人物题材上的表达;明代德化窑陶瓷产品,主要以反映佛教及神仙人物形象为主要内容所展开。与明代相比,清代德化窑陶瓷生产的陶瓷品种要丰富得多,主要表现在,不仅生产白瓷瓷塑,而且,大量生产青花瓷器。众所周知,青花瓷器属于釉下彩绘瓷器,从制作工艺上讲,要比白瓷制品复杂得多。从考古发掘的陶瓷产品看来,德化窑清代的青花瓷器,瓷胎材料不属于白瓷系列,而属于宋代时期的青白瓷系。德化的青花瓷系为日用瓷器和花瓶等陈设瓷器,而不像白瓷瓷塑,绝大多数属于雕塑造型系列。这样,十分明显的是,清代德化窑陶瓷生产分成两个瓷器品种,一是白瓷产品,一是青白瓷产品。
在苏学金及其“蕴玉瓷庄”生产制作的瓷器品种中,是属于白瓷品种的。但是,“蕴玉瓷庄”生产制作的瓷器,十分明显地分成两个类型,一类是继承明代以来的反映宗教文化内容的瓷塑人物造型形象,另一类是陈设瓷,或类似于陈设瓷的白瓷产品和杯子等日用器皿。从苏学金所创作的瓷塑中可以看到,包括各种姿势的观音、如来、罗汉、弥勒、达摩、八仙、寿星、文昌帝君、玄天上帝等神仙佛像以及历史人物塑像,远远超出了明代德化窑在瓷塑方面的造型形象种类。
第四,从“蕴玉瓷庄”创办后开始,德化窑陶瓷文化在传承上发生了大的变化:“蕴玉瓷庄”采取了收徒授艺的方式来促进陶瓷生产在规模上的发展,同时,也将生产技术传授给他人。“蕴玉瓷庄”是德化陶瓷生产发展到工场手工业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坊之一。一般地讲,小农经济时代的手工业生产,是结合家庭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手工制作,是在家庭内部进行一代又一代传承的,仅仅限于家庭所用。男耕女织,男丁继承的是男性的手工制作技术,女眷承接的是女性的手工制作技术,不论怎样,这种手工业的传承,都没有脱离家庭,是在家庭内部展开的。
进入工场手工业时期,由于手工工场或作坊组织生产的方式及其结构形式、劳动力需要及分布、生产需要、技术构成因素,以及生产的目的和动机等,都较小农经济时代发生了明显变化。因而,此时的技术要求,尤其是在生产中的技术要求成为时代的主流,成为商品经济竞争的焦点。也可以说,从此,拉开了以技术竞争为焦点的商品经济生产与经营。商品满足社会需要,不仅仅是个质的问题,也是一个量的问题,只有生产相当量的产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生活的需要,也就是社会需要。为此,手工工场或手工作坊必须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生产较大量的产品,才能满足社会消费的需要。这就从根本上将小农经济的生产制作理念远远抛在历史的沉积之中,而代之以新的,是新型的商品生产观念及其运作模式。这些促成了一种迫切需要,就是对技术质和量的需要。
因此,“蕴玉瓷庄”庄主苏学金首先从自身做起,利用一切有利因素解决了自己的技术水平,不论从技术的宽泛程度,还是从技术水平的高度、难度上,都得到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对技术量的要求,在现有的条件下,“蕴玉瓷庄”采取了收徒授艺,以便增加技术量来满足生产的需要。这从苏学金四十多岁得子的客观情况来看,他不可能将技术传给儿子并让儿子来协助生产,只能采取收徒授艺的方式,来解决对技术量的需要问题。当然,后来,又接受许友义为徒,一方面是为了朋友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自己多病不能久长的缘故,为将友谊化成亲情。但是,不论怎样,“蕴玉瓷庄”的收徒授艺之举,打破了传统家庭观念的束缚,将手艺外传,对技术的传播和传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最为根本的是,苏学金的收徒授艺之举,促进了技术的传播,使一人独秀向众星捧月发展。这为以后德化窑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
第五,苏学金及其“蕴玉瓷庄”适应时代社会文化需要,将陶瓷生产放在技术与经济结合的焦点上,进行商品生产。
封建经济的解体是从家庭手工业不适应生活需要开始的,实际上,就是以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走向彻底崩溃。那是因为,一方面,工场手工业的崛起,其生产能力和水平,远远超出了小农经济时代家庭手工生产的一般劳动所获得的成果,也就是工场手工业的个别劳动胜过家庭劳动的一般性。直言之,就是工场手工产品达到了物美价廉,招人喜爱。因此,一般的农民只要花费少许就可以满足生活需要,这要比自己的家庭生产花费少得多。这样,工场手工业时代的商品经济替代小农时代的小农经济,已经是瓜熟蒂落了。
适应这种新型的经济运营模式,在陶瓷生产领域,用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取代旧有的陶瓷产品加工及其自需,是必然的。因此,“蕴玉瓷庄”成为这个时代典型的代表。
总之,以苏学金及其“蕴玉瓷庄”为代表的德化窑陶瓷生产,开辟了德化窑陶瓷发展的新里程碑。从此之后,德化陶瓷生产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