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文化发展时,往往会出现两种现象。其一,是说文化创造者的智慧展现、成就取得,乃至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其二,是说环境文化的丰富多彩、惊心动魄。实际上环境文化的综合实力着实体现在“众人拾柴火焰高”上,如果没有个人或集团智慧的爆发及其创造力的体现与不间断积累,任何文化的丰富多彩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故此,环境文化丰富的程度是由个人或集团跬步式的创造并逐级积累而完成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从明代更换“匠户编制”与服役制度以来,大批的各种手工业工匠不得不走上街头巷尾,以走街串巷的形式卖艺谋生。这便加速了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当这些游走艺人成为工场手工业的生产组织者和经营者的时候,他们顺理成章地成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起者。从客观社会生产力与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他们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丰富,为城乡文化发展注入活力。
在德化陶瓷工艺美术史上,与何朝宗有极其相似经历的,是晚清时期著名瓷塑艺人苏学金。如果说何朝宗是德化窑16世纪由自耕农崛起的瓷塑艺人,那么,苏学金就是晚清时期由泥塑匠成长起来的陶瓷工艺美术瓷工。何朝宗是因为家道中落,被迫走入工匠之路的自耕农,而苏学金原本就是游走艺人的继承人及其工艺技术的发展和传播者。
苏学金(1869—1919年),清同治八年出生在德化城关一个游走艺人家庭,名光铨,号蕴玉,别号博及渔人。从少年时代开始,为了生计,苏学金就开始随父学艺,并奔走在德化境内。苏学金父亲是一个泥塑、木雕佛像制作的民间艺人,一生依靠卖艺为生,游走四方。
苏学金的一生,从泥塑、木雕的民间艺人转化为一代具有独立风格的瓷塑艺人,并为德化传统陶瓷工艺美术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随父亲学艺的阶段。苏学金从小便受到生活的严重挑战,他在随父亲游走四方卖艺谋生的经历中,逐渐步入到自食其力的人生历练阶段。当时,社会经济的凋敝与生活在社会较低阶层人的生活窘境,深深地刺激着苏学金的心灵深处:如何谋求生活出路,如何不再走父辈的老路,即做一名游走艺人。实际上,当时的民间艺人,靠个人手艺谋生,十分艰辛,并且,生活没有根本保障。当然,设计自己的职业道路与实现自己的目标,是有着巨大差距的。如果想将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还需要艰苦的努力。于是,苏学金在个人奋斗的历程中,从最为基本的路径上走向成功,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个阶段是集合泥塑、木雕等雕塑基础,从事瓷塑制作阶段。原本从事泥塑、木雕等民间工艺的匠户出身的苏学金父子,虽偶尔制作一些瓷塑,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材料工艺与陶瓷产品的制作工艺而言,可以说,是隔行如隔山的。然而,世事往往以难能而可贵。
就当时制作陶瓷而言,肯定不像现代陶瓷生产一样,有现成的陶瓷材料,在市场上很容易买到。并且,现代陶瓷生产分工很细致,从材料加工、产品设计、制作过程,烧成过程等,都可找到合适的技术人员来帮助实施。当时的陶瓷生产,在工场手工业没有出现及形成以前,陶瓷工匠几乎包揽了陶瓷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工场手工业到来之后,也由于竞争的缘故,陶瓷工匠在技术上的保守性可以让同行无计可施。如果不靠自身的摸索和努力,企图在陶瓷生产上占得一席之地,是不可想象的。
正因为如此,苏学金在通往瓷塑匠人,即瓷工的道路上,做了一番艰辛的探索,并取得了应有的成绩。尽管当时德化陶瓷材料比较成熟,“中国白”材料的工艺性能较为优良,但是,对于陶瓷生产者而言,任何天然材料都需要人去了解、处理,甚至配置,不是随便拿来就能使用的。这就是陶瓷生产第一步所必须学会的,要掌握材料工艺。随后,制作工艺要根据材料,结合手工制作的技术要求来进行成型、修制等工艺,这也是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序之一。在此,尽管苏学金有较为深厚的雕塑造型基础,可是,木雕和泥塑的成型与陶瓷的成型显然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不根据陶瓷材料并符合其工艺性能进行,是不可想象的。最后,烧成工艺在陶瓷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有烧成工艺才能最终使黏土、瓷土等陶瓷材料转化并生成陶瓷制品。历史上,因烧成工艺及其技术的难度,一代又一代陶瓷先民做着不懈的努力,并将烧成逐步完善。如果没有合适的烧成温度及气氛,陶瓷的生成是不可能的。总之,必要的瓷工所需要掌握的工艺技术,均需要了解、掌握,并达到娴熟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是独立的陶瓷雕塑创造阶段。这是一个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阶段,也是形成自己个性风格的阶段。在晚清时期,尽管德化窑的陶瓷生产呈现凋零状态,可是,社会需要还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生产的发展。不论怎样,生产的缓慢发展还是依照社会自身规律进行着。人们的日常物质文化生活总是离不开这样或那样的陶瓷器物。(www.xing528.com)
在社会需求下,德化窑有关陶瓷生产的品种,包括宗教信仰中的人物、器物造型产品,日用陶瓷产品,供器、陈设陶瓷产品等。从生产制作技术上看,因产品造型需要,苏学金广泛涉猎了手捏、盘筑、圈筑、雕、塑、堆塑、镂空、贴花、粘结、修坯、施釉以及轮制等技术。由此可见,他在成型技术上远远超出了所谓的“瓷塑八法”,即“捏、雕塑、镂、贴、接、推(堆)、修”技法。这较为充分地说明,在当时背景下,苏学金是一个技术全面的陶瓷艺人。从产品上看,苏学金生产制作的白瓷制品,包括佛教题材的,诸如立莲、如来、观音、达摩、罗汉、弥勒等,神仙题材的,诸如八仙、和合二仙、寿星、文昌帝君、玄天上帝等,以及历史人物,诸如关云长及仕女形象。他在造型范畴上较明代的瓷工更加全面,那就是他仿制了明代的供器、各种杯子,包括梅花杯、牡丹杯、八仙杯、梅花高足杯、爵形杯,乃至各类花瓶等。从个性风格特征方面看,苏学金具有独立的个人风格,在人物塑造上,表现为造型形神兼备、用线疏密得当、刻画细致入微,展现了江南地域文化的细腻性。
总之,经过艰苦的学习与钻研,苏学金终于将民间泥塑、木雕与陶瓷生产工艺结合起来,并在造型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瓷塑风格。
第四个阶段就是开创“蕴玉瓷庄”与收徒授艺阶段。苏学金从一个民间游走江湖卖艺的泥塑、木雕艺人,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造型风格的瓷塑艺人,不仅经历了艰苦的学习历练,也经过了时代社会文化的洗礼。
苏学金生活的时代恰好是德化窑陶瓷业向工场手工业转化的时代,它与传统的陶瓷生产与经营方式有着鲜明的不同,尽管在中国传统的陶瓷生产中以小农经济为特色的陶瓷生产带有商品经济的特征和性质,但是,它还是与工场手工业时代陶瓷生产与经营有着本质区别的。
在工场手工业时代,由于技术进步并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标志,而且,此时商品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生产与社会文化的主流。它的显著特征就是以技术为标志,以商品流通为形式,在整个社会领域形成了一个竞争的格局。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谁拥有技术和资金,谁就会成为财富的拥有者,谁就会成为富有的阶层。
一方面,在晚清时期的德化窑,苏学金是具有较为全面的陶瓷生产技术的瓷工,并且,具有独立的个性风格;另一方面,多年的劳作也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或生产成本。这两个条件完全可以改变苏学金的职业生涯,甚至他及家人的命运都可以得到改变。
于是,苏学金在自己的住地德化程田寺格瓷业街营建店铺,以“蕴玉瓷庄”为名号,开办陶瓷制作作坊,从事陶瓷产品的生产制作与营销。这是典型的具有私有性质的中国近代工场手工业产业。中国近代手工业时代的作坊,其经营模式一般采取雇工生产的操作方式,是一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在苏学金的“蕴玉瓷庄”中,它以技术为核心,以生产制作与销售各类陶瓷产品为模式,进行经营,并且,还招收学徒,作为雇用帮工,例如,“初授艺徒仅苏芒、邓雄二人,均因早逝而未能成名。后与丁溪湖前善雕制佛像之许友义交深,两人志投,情若手足,友义工泥塑木雕佛像技艺,未谙瓷雕制作工艺、原料配方及烧成等技术,遂拜学金为师研习瓷雕”[2]。尽管苏学金没有广收门徒,但是,他这种以请帮工并授艺,与“亦师亦友”传授技术的行为,已经属于传授技艺的性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苏学金在开办陶瓷作坊进行商品生产的同时,也收徒授艺。
总之,德化窑在晚清时期,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游走艺人,不仅从民间游走艺人的身份转化成瓷塑工人身份,乃至成为一代瓷塑艺人,成为近代陶瓷工场手工业的组织者、生产者和经营者,而且,为近代陶瓷生产与陶瓷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