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窑白瓷是德化陶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该地区人们围绕陶瓷生产与利用的文化活动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时代变化,陶瓷生产及文化内容与世推移,日新月异。
陶瓷是人类造物所采用的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传统与现代并发的文化传媒材料,它不仅携带着物质文化,也携带着非物质文化,它是由一种物质经过化学与物理方式处理之后,为多种文化活动需要进行制作成器的造型形态。在历史的长河中,陶瓷因材料的化学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物理性能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造型形态,具体的表现形式,以及不同的文化功能。从材料的本质特征与烧制工艺方面,以及烧成后的材质特征等方面看,陶瓷被分成两种基本的物质形态,即陶器和瓷器,这样的两种基本的形态。人们就是利用陶瓷的特质和功能发展了陶瓷文化。不论任何陶瓷文化内容,都是围绕着陶瓷生产与利用展开的。
这里,有关白瓷的发展状况,最初出现在北方,然后根据需要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陶瓷品种中极其主要的品种。
早在南北朝时期,北朝出现了最早的白瓷器。而南方仍然是以越州窑青瓷为杰出代表,越州窑的青瓷器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并具有相当广泛的发展空间,直到隋唐时期,南方仍然以青瓷为主流盛行,并经久不衰。
德化窑瓷工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终于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规律的陶瓷材料及其制作工艺,逐渐摆脱了南方青白瓷系统的束缚,而成为中国陶瓷业中独立的生产窑系,即白瓷窑系。
德化窑白瓷从宋代开始孕育,直到明代中后期成熟,历经数百年之久。这不论从材料及其工艺,还是制作技术与文化表达等诸多方面,都发展成熟,并成为一个极有代表性的白瓷产品品种。它不仅在材料工艺及其制作工艺上摆脱了青白瓷体系,也从产品的文化建构上成为一个独立的陶瓷文化内容。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总结德化窑白瓷的状况时,说:“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尽管宋公所言的与实际情况有极大反差,可是,他却强调了德化白瓷文化表现的核心内容。当然,德化白瓷所反映的文化内容与当时综合的文化环境关系十分紧密。明代中后期,中国社会文化已经走向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综合发展的轨迹之上,城乡人们的文化生活有相当一部分物品是手工工场或作坊制作的,而这些物品是通过专门从事商品运作的商人通过商品流通的形式转入到消费者的文化生活领域的。另外,东南沿海的福建地区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中间节点之上,自然该地区的产品成为海外贸易的商品。这样,国内和国外消费者的需求,就成为刺激生产发展的主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德化窑陶瓷生产所面对是国内和国外市场的需求。
而事实上,明代德化窑白瓷,造型也是比较丰富的。根据现有的材料看来,明代德化窑白瓷造型包括瓷塑人物造型、供器(仿古的尊、鼎和香炉)、瓶、篮、杯等器物。瓷塑人物造型,多是反映释、道文化的内容的,如佛教人物形象有如来、达摩、观音、罗汉等;道教人物形象有太上老君、文昌帝君、寿星、八仙等。对于这些人物形象的制作,不仅仅是限于照搬与模仿,而是根据一定的宗教文化情结或故事加以创造。例如,达摩立像,塑造了一个在海上漂泊的佛教人物形象,其中,蕴含的文化语义是,佛教为了普度众生而不远万里,并克服海浪狂风的危险,远涉重洋来到闽南地区传教与施法。同样,根据佛教“东渐”的线路,瓷工又创造了观音渡海的故事,并从故事中选取了一个典型形象加以塑造。在供器的制作上,也十分讲究,它摄取古代“周礼”文化制度要求下的用于伦理道德的器物造型,作为供器的造型,显然,是出于对逝去先人的怀念和崇敬之情,或是对神灵的敬仰之情。
其一,在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习惯中,讲求伦理道德在人们的生活中是根深蒂固的精神支柱,任何个人或集团,都不可避免地要遵循它,并用它来竭力维持社会文化生活与家庭日常生活的正常秩序;其二,日常生活习惯中所形成的对儒家思想的遵奉,是十分讲求对长辈或历代祖宗敬仰的;其三,对于神灵的敬仰与尊敬及敬奉,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对祖宗的供奉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另外,在诸多相关的节日文化生活中对神灵的供奉是必不可少的;其四,长期以来,人们求福于某些神仙,诸如财神、灶神、山神、土地神等,所形成的原始宗教在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尤其是节日文化生活中显得格外重要,都要进行不同方式的祭祀活动,或上供品,或焚香等,都需要各种器物作为支撑。与石器、木器、漆器、金属等器具相比,陶瓷是较为优质的材料,它不仅便宜廉价,而且各地几乎都能找到合适的材料,且有利于体现创意与便于成型及成型后久藏不会腐烂等优点。因此,陶瓷常常被用来制作各种造型,以适应文化生活的需要。(www.xing528.com)
德化窑白瓷有着十分优越的特点:一是它的可塑性好,便于成型;二是德化白瓷的材质美,可观性强;三是德化白瓷纯净,无杂质。正因为如此,德化窑历代瓷工对它进行着充分的发挥,并取得不凡的文化成果。
根据德化窑白瓷的可塑性及其优质材料的质感,历代瓷工竭力用之塑造了许许多多瓷塑造型形象,诸如,“达摩的庄严,观音的温柔,寿星、罗汉之类的诙谐”[9],以及各种各样的陈设瓷器,诸如花瓶、花篮等器物的美轮美奂,均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这里,尤其指出的是,各种造型形象能够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表现语言及其风格,例如,渡海观音衣服的飘举之姿、达摩着衣的紧身之态等,皆根据人物及其行为来进行修饰。总之,德化窑历代瓷工们利用优质的白瓷塑造了装饰性极强的人物形象和陈设瓷造型。与同时代发展起来的景德镇彩瓷相比,德化窑陶瓷尽管没有景德镇陶瓷的绚烂多彩之姿,可是,它所体现出的单色材料的质地美,更加富有朴素无华的原始美。在此,尤其可以称道的是德化窑白瓷的瓷质,它在光照下若隐若现的乳白色,或粉红色,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的色感和质感,备受人们喜爱。因此,人们给它以极好的昵称,曰“猪油白”“象牙白”等。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德化窑白瓷产品输往海外,当传入欧洲后,引起了欧洲上层社会的垂爱,法兰西人亲切地称它为“中国白”。因此,中国陶瓷文化史上,“中国白”不是由中国人命名的,它是西方人对中国德化窑白瓷品种的一种美誉。
当然,它出现在明代德化窑生产的白瓷品种上,也不是偶然的。这从中国陶瓷产品输出与传统文化精神输出的历史上,不难看出它的必然性。然而,世界就是如此的奇妙而难以琢磨和理解。
当中国古代开始输出陶瓷产品并赢得一连串美誉的同时,世界其他地区,主要是中国陶瓷产品输入国或输入地区的文化也悄然传输到中国,并在中国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响,甚至直接导致中国文化内容和形式等发生重大变化。
从另一方面讲,中国陶瓷也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这就如同人们在总结发明陶器的意义时所说的一样:“这种把柔软的黏土变成坚固的陶器,是一种质的变化,是人力改变天然物的开端,是人类发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10]瓷器是中国发明并最先利用的,也在漫长的过程中积累了瓷文明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就是在工业革命后的若干时期中,西方近代工业国家所生产的陶瓷产品依然不能与中国瓷器相抗衡。正是因为中国较长时间地占据着陶瓷文化发展的主导地位,所以,它对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作用。而德化窑陶瓷生产是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一部分,尽管它是很小的一部分,然而,这一小部分却是不可小觑的。
在中外历史上,东西方造物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造物所采用的物质材料有所不同,尤其是造物的理念、造物的方式和方法、造物的形式及文化内涵等会有很大的差别。就是因为有这若干的不同及差别,故此,才需要文化交流,需要相互间的互通有无,相互间的吸收,才会产生相互间的影响。中国陶瓷生产与利用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重视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外结合的,人们设法以改变陶瓷材料的化学组成来改变陶瓷生产的材料及其工艺,进而实现更加完美的造物目的。德化窑白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代表性中的一个典型性标志,它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瓷土中氧化铁少的一级,将白瓷色彩推到了历史水平的极致,即明代德化窑白瓷特别白。
历史上,德化窑陶瓷产品由于输出海外需要,逐渐受到舶来文化的影响,在产品设计制作上富有异域文化特征。尤其南宋以来,政府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不仅刺激着德化窑陶瓷生产的产量,而且外来文化对之影响深刻,在渐进的贸易中客户订单生产是不可避免的,为此,反映舶来文化成为德化陶瓷生产的主要内容之一。
因此,从总体上看,德化窑白瓷从材料及工艺到成型,从表现题材到表现内容,从表现形式到文化内容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等,均对陶瓷生产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