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以来,陶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就因地区的不同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由于所用材料是处于地表变化之后而形成的黏土,故而,陶文化时期的陶器是具有极大“雷同性”的。随着文化的发展,主要是随着人们对陶瓷需求及其在各种需求下对制品的要求之不同,甚至是直接表现在认识与利用上的迥异而产生的。
就德化窑陶瓷生产的历史而言,它是一个跨越历史较长的、地域相对狭小的瓷窑(仅仅发生在德化境内,因而地域狭小),但是,它的窑在数目上较多,在瓷器窑分布的数量上还是突出的。因此,从生产规模上看,德化窑陶瓷生产已经达到相当的广度。换句话说,陶瓷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该地区的主流文化。
从历史上看,早在唐代,德化窑就已经形成了分散的陶瓷生产局面。“魏晋以来,德化瓷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改进陶瓷生产工艺,在陶瓷发展史上树起一个又一个丰碑。”[1]从这段话中,显然可以看出,它将德化制瓷业确立为魏晋时期,并没有充分的证据。故此,有关德化制瓷业的断代问题,继续考证的工作还是要坚持的。“唐代陶瓷生产采用龙窑(蛇目窑),宋、元时期为分室窑(鸡笼窑)。元末明初开始出现阶级窑,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制备、成型、施釉、装饰等制作工艺。”[2]从中可以看出,人们试图建立德化陶瓷发展完整历史的迫切性,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它始终不能采用个人情绪来强加成行,需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及方式来实现。既不能说德化陶瓷是突然从天而降,也不能说德化陶瓷发展的历史短暂。总之,随着陶瓷文化的发展,德化窑陶瓷生产及其利用的空间在逐步扩大。
尽管如此,长期以来,德化窑陶瓷没有摆脱南方瓷器系统,它是在南方青白瓷系统内发展的,共性明显而个性不足。直到宋代,确切地说应该是南宋时期,在闽南地区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白瓷品种,虽然直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发现该时期生产白瓷的窑场,但是,从遗留并保存到现在的白瓷残片或白瓷残器中能够体验到当时生产白瓷的真实水平。
在德化窑陶瓷的缓慢发展过程中,白瓷的成熟应该是明代德化窑的陶瓷制品。“德化窑的白瓷在宋代已有生产,但成为全国制瓷业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是在明代开始的。”[3]此时,德化窑逐渐摆脱南方青白瓷体系的束缚,成为独立的瓷窑体系。它的主要表现,是在白瓷生产上的重大突破。
有关德化窑白瓷生产发展的状况,福建省博物馆做过几次调查,规模最大的要数1976年的大规模考察与发掘。“关于德化的古代窑址,福建省博物馆于1976年再次调查,据现有资料,明代的窑址计十八处,在浔中公社的有祖龙宫、屈斗宫、岭兜、后窑、西门头、大草铺、后所;在三班公社的有内坂、新乾寨、窑垅山、桐岭、旧窑、新窑、啤坝窑;在葛坑公社的有石坊、双溪口、苏田;在上涌公社的有许坑林等。”[4]明代德化窑白瓷生产不仅较为普遍,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不仅与唐、宋时代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而且与景德镇同时期的白瓷也异样。”[5]
根据《中国陶瓷史》所述:(1)瓷胎致密,透光度极其良好,为唐宋其他地区白瓷所不及。与唐宋以来其他地区的白瓷相比,德化白瓷采用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瓷土内的氧化钾含量也高达6%,烧成后瓷器内的玻璃含量相对较多,因此,瓷胎致密,透光度极其良好。唐代邢窑与宋代定窑等北方白瓷是利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黏土烧制的,这样的黏土实际上是制作陶器的材料,自然不能与瓷土制作瓷器相提并论。因为这样内含的助熔物质较少,使得胎体粗糙,所以瓷胎不够致密,透光度也较差。(2)就釉面来看,德化白釉为纯白釉,而北方唐宋时代的白瓷釉则泛淡黄色,元明时代景德镇的白瓷却白里微微泛青,与德化白瓷有明显区别。如果将德化窑明代白瓷所用釉料与其他窑场的白瓷釉料相比,可以清晰地看到北方各窑白瓷的胎料和釉料中含氧化铁、氧化钛较高,烧成时因氧化物被氧化的原因而发白里泛黄的色调。在景德镇,由于受青白瓷材料及其烧成工艺的影响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因而,在瓷器材料中氧化铁、氧化钛含量比较适中,在烧成时又采用还原气氛,故此,青白瓷的显色特征还或多或少地存在。德化白瓷,在胎料和釉料中氧化铁含量特别低,例如,一种材料的氧化铁含量低至0.18%,相应的氧化钾的含量为6%,尤其在烧成中,德化窑采取中性气氛烧成,故此,德化白瓷在釉色显现方面比较纯净。根据可比的结果看,德化白瓷的釉面给人的视觉效果是:“色泽光润明亮,乳白乳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6]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总结德化窑白瓷的状况时说:“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这里,渗透了对德化窑白瓷特征的肯定因素,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够准确的。大量瓷器造型足以否定宋公的说法不确实,这里,不是否定宋公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仅仅怀疑宋公是否到过德化进行实地考察。(www.xing528.com)
不论怎样,德化窑陶瓷与其他历代或当时其他窑场的陶瓷相比,都已经处于相对独立的历史地位。
一方面,从材料及其化学组成上看,明代德化窑的白瓷器,所采用的材料已经是单元的自然的瓷土原料。与之相比,北方诸窑仍在使用黏土作为制作瓷器的原料,而景德镇的青白瓷是采用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瓷”配方。这样,已经十分鲜明地看出,它们的化学组成是不同的。就德化窑白瓷的化学组成而言,可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类型。从传统白瓷材料看,它几乎是不经过配方的自然形成的材料,其中,二氧化硅含量特别高,其次是氧化钾含量也特别高,再次是氧化铁、氧化钛含量又特别低,这都便于白瓷瓷质和发色的形成,成为德化白瓷优越的物质基础。从现代白瓷材料的储藏量看,地质勘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可喜的结果:“德化高岭土历来以优质、量大著称,已发现矿产地92处,矿点127个,大致可分为三个环形带:一是以城关观音岐、龙门滩镇苏洋、雷峰镇潘祠、浔中镇石鼓、盖德乡山坪等为代表的浔中环形带;二是以美湖乡金竹坑、春美乡双翰、赤水镇吉岭、国宝乡南斗等为代表的美湖环形带;三是以上涌镇桂林、桂阳乡王春、葛坑镇富池、汤头乡岭脚等为代表的桂阳环形带,遍布全县18个乡镇,远景储量1亿吨以上,已查明资源量850万吨,其中储量较大的有7处。经取样化验,含氧化铝15%~17%、二氧化硅44%~71%、氧化铁含量低于0.5%,属于质量较好的高硅高岭土。”[7]总之,德化窑因为高岭土含量丰富,质量优良,长期以来成为生产白瓷的产区之一。
另一方面,从烧成气氛及其发色上看,德化窑瓷工根据白瓷材料的化学组成及其特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并采用了中性烧成气氛,避免了材料中氧化物的发色,另外,也由于材料中发色剂含量极低,因而,德化窑的白瓷特别白。这明显与历史上或同时代其他地区的白瓷的烧成气氛不同,其他窑场的烧成气氛,或氧化气氛,或还原气氛。在陶瓷的烧成中,烧成气氛的采用直接影响陶瓷的发色,也就是说材料的化学组成与烧成气氛共同构成陶瓷器的发色原理。从历史上看,历代白瓷多采用氧化气氛烧成,因而在铁含量较多的黏土中,大多显淡黄色。与德化白瓷同时代的景德镇白瓷,因为采用还原气氛烧成,瓷土中的氧化铁会发白中泛青的色彩。
此外,德化窑白瓷的文化特征还表现在成型技术及技法等技术含量以及制作者的个人技巧等属于制作范畴的文化内容上,与它所摄取的题材、表现的主题,以及产品对思想文化内涵的承载上。德化窑白瓷生产制作,相对保留了人类造物最初时的技术,并将它发展成为一套切实可行的成型技术,“他(何朝宗,明代)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开创了精雕细琢、工巧逼真的艺术风格与捏、塑、雕、镂、贴、接、推(应该是堆)、修的八字技法,为德化瓷塑技艺奠定了殷厚的基础。”[8]“八字”技法实际上是现代德化陶瓷界对传统技法的总结及应用。德化窑陶瓷的技术含量也较历史与同时代其他白瓷窑的高,主要表现在材料方面和瓷器制作技术之上,德化窑的白瓷材料化学组成较为复杂,并且是自然材料,属于单元配方。在德化窑陶瓷材料的化学组成中,氧化铁含量特别低,氧化钾含量特别高;在制作技术上,德化窑白瓷的制作,是以较为纯正的手捏、雕塑等为核心的手工制作,尤其在技巧方面较为显著,每一件制品均有独特的技术及技巧展现。总之,德化窑陶瓷的技术含量较高,这在历史上也是其他白瓷窑难以企及的。在题材及表现主题上,德化窑的陶瓷产品也较为独特,它以表现佛教文化内容与道教文化内容,以及神仙人物内容为主,并兼有关法器制作,而日用器皿较为一般,与其他窑厂的器物没有根本的区别。这些并不妨碍德化窑白瓷在中国陶瓷文化史上的应有地位。
综上所述,在明代,德化窑由于从材料和烧成上摆脱了与其他窑场基本相一致的工艺,因而,德化窑白瓷成为具有独立特征的陶瓷产品品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